经济观察报 记者 陈月芹 近日,金沙江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啸虎给人形机器人热潮泼了一盆冷水,他表示“最近几个月正在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

朱啸虎站在资本的角度,几连反问:现在是个人形机器人就会翻跟头,但商业化在哪里?可能的客户在哪里?高校买回去做研究、央企买回去做前台展示,都不是理想中的商业化路径。

这一通表态引起创投圈和科技圈震动。经纬创投创始合伙人张颖率先在朋友圈开怼:“朱老板别闹。机器人领域前景一片光明,百花齐放,有点泡沫再正常不过。你这言论,以后机器人赛道的优质公司谁还愿意搭理你?”

众擎机器人的创始人、董事长赵同阳则更直接,“(朱啸虎)甚至问出了人形机器人在这个阶段有什么用,就像质问一个刚出生的婴儿,用眼前看到的来否定未来……这哥们根本不配不配持有宇树一毛钱股份……对于这种资本,拿一毛钱都觉得是对这个行业的玷污。”

公开资料显示,金沙江创投直接或间接参投了宇树科技、松延动力、星海图、非夕机器人、瑆爝机器人等。

3月29日下午,星海图迅速发布澄清公告称,金沙江创投于2023年11月参与了星海图天使轮融资,于2024年5月提出股权投资退出的诉求,并在2024年9月顺利完成股权投资退出。“本公司从未与朱啸虎先生进行过任何交流,亦无其联系方式”。

而另一家被投企业松延动力当晚在视频号发布自家人形机器人跑步的视频,视频字幕写着“无惧杂音继续前进”,配文还带上了“金沙江创投”“朱啸虎”等标签。松延动力创始人姜哲源在朋友圈转发该视频时评论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天眼查显示,金沙江创投在2024年3月参与对松延动力的天使轮投资,于2025年1月退出。金沙江创投参投星海图、松延动力持续时间均不足1年。

在3月29日至30日中关村论坛现场,多位具身行业人士被与会者询问“如何看待朱啸虎质疑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困难、批量退出具身智能项目”

成立于2016年的乐聚机器人主要做双足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其创始人冷晓琨在中关村论坛上表示,目前最重要的是找到场景先用起来。乐聚在2025年元旦完成了100台机器人的产业化交付,投入到科研展厅、车厂工厂等应用场景中。

冷晓琨认为,行业亟待解决的两个问题是基本硬件稳定性和技术鲁棒性。眼下人形机器人进工厂连行业标准都没有,例如,机器人应该无故障工作多少小时?乐聚内部给机器人定的目标是连续工作1500个小时,即100天左右、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至少要达到这个目标才敢说机器人能够用起来,先不讨论ROI的问题”。他表示,人形机器人在使用和磨合过程中会显露出硬件、智能性等一系列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是在提高未来工厂以及家庭使用场景中机器人的鲁棒性。

对于朱啸虎引发的业内“骂战”,一位人形机器人公司创始人对经济观察报表示,“10年前,新能源行业也被骂。具身智能赛道必须找耐心资本,我们的一个投资人从公司初创就跟到现在,10年了也没有退出。”

谈到今年以来机器人能跑步、能跳舞、能翻跟头,通过花式整活儿火起来了,这位人形机器人公司创始人总要反问一句“然后呢”。比起参与一场秀,他更看重的是让机器人用起来,“不能太过拔高公众的期待,泡沫炸掉对整个行业都不是好事。”

机器人必须有用,但目前首先应该在哪些场景里用,如娱乐表演、教育科研、工业制造、农业等,业内不同公司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比起很多公司相继发布酷炫的机器人演示视频,银河通用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产业应用场景并落地,其第一代产品Galbot G1是目前极少数敢中关村现场做展示的人形机器人,能够自主前往货架定点抓取商品,并且送达指定位置。

一位银河通用人士向经济观察报表示,银河通用目前主要瞄准了机器人在零售和工业领域的应用,目前已经在线下零售门店开展测试,机器人可以实现在24小时无人药店里识别和抓取药物、在新能源汽车工厂里搬运重物,且对不同形态的箱子有自己的处理办法。

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创始人王鹤认为,在抓取货物的场景里,机器人甚至不需要用到双腿,用轮式、可折叠的“腿”就足够了,兼具稳定、成本很低、噪音小、续航时间长等优点。未来如果需要机器人在一些复杂地形行走,那轮式机器人就不够用了,才需要机器人有双腿穿越障碍的能力。

此外,目前具身智能行业最大的分歧之一在于训练数据上,这背后是不同成本、训练方式以及目标的差异。

行业主要分成两大派:一个是以特斯拉、波士顿动力等为代表的真实数据驱动派,主张依赖真实环境中的物理交互数据,通过传感器收集运动、触觉、视觉等多模态信息;另一个是以银河通用为代表的数据泛化派,主张利用合成数据加上迁移学习(跨任务知识复用),减少真实数据依赖,引导机器人自主思考。

“人形机器人已经步入运动时代,虽然现在没用视觉输入就培育出了运动健将,但运动健将绝不是人形机器人的终点。”王鹤表示。

而人形机器人要跨进生产力时代,一项核心技术就是基于视觉输入的端到端具身大模型实现任务的通用和能力泛化。这是王鹤和银河通用团队正在攻关的难题:通过大规模生产和使用合成数据,并用视觉引领肢体控制,实现机器人自主泛化操作的能力,“让机器人通过多模态理解这个世界,而不仅仅是有人用语言告诉他‘这是什么东西’,或者用视觉告诉他一个东西长什么样。”


陈月芹经济观察报记者

资深记者
城市与不动产新闻中心华南组负责人
新闻线索请联系:chenyueqin@eeo.com.cn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