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当了两年将军的甘祖昌向中央申请了辞职,随后便回乡当起了农民。

有一天,他正在地里插秧,有位村干部没认出他,见他插秧没打格子,当即将他训斥了一通。

甘祖昌当即怒道:“你按这个规格种试试!”

他究竟为何这么生气?



开国将军回乡

甘祖昌出生在江西省莲花县的一个贫苦小山村中,从小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后来为了家乡的人都能吃饱饭,他便跟随我党踏上了革命之路。

此后,他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参加了井冈山斗争、五次反围攻以及艰难的万里长征。



在抗日时期,他又参与了“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并在保卫陕甘宁边区的重大战役中冲锋陷阵,屡立军功。

解放战争开始后,他跟随部队一路解放了大西北,此后,他便扎根在新疆,建设新疆,让数十万军民都填饱了肚子。



然而,积年累月的战斗带给他的不仅是一身荣耀,还有被过度消耗的身体。

因为甘祖昌将军的头部曾三次负伤,到了1953年时,他的头痛病已经严重到让他无法再坚持领导工作。

当时王震将军建议他到条件比较好的地方长期休养,但他却不愿白白享受国家的资源。



也就是在这时,他产生了回乡务农的想法。此后的几年里,他便一直向上级申请辞职回乡。

但上级不愿失去这样一位好干部,一直没有同意。领导们也很挂念他的身体,既然重要的工作做不了,于是便给他安排一些轻松的工作。



但甘祖昌回乡的决心还是没有变。其实他之所以这么坚持,除了身体原因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就在前不久,有一个老乡顺路来看他,甘祖昌向他问起家乡的情况。



老乡便如是说道,现在的日子虽然比以前好多了,但因为战争刚过去没多久,地里的收成也一直上不去,乡亲们还需要勒紧裤腰带。

听了这话后,甘祖昌几天几夜没睡着觉。他当年离家就是为了能让乡亲们吃饱饭,现在家乡的发展依旧困难,他怎么能不着急呢?



他与妻子商量后便决定,无论如何都要回去,帮助乡亲们建设家乡。

在此后的几年里,他便陆陆续续向上级递交了辞职申请,但也一直没有结果。

1954年,部队在给各将士定级时,新疆军区的同志们一致通过他为正师级,但当报到总政治部时,领导们又将他定为了准军级。



甘祖昌得知此事后当即向中央写了报告,表示自己的级别定得太高了,请求降级,但并未获得批准。

就这样,到了1955年,他被授予了少将军衔。



等仪式结束他回到家后,他便对妻子说,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他的贡献太少了,国家给他的荣誉太高了!他一定得多做些工作,报答国家的这份认可。

妻子非常支持他,于是他们便再次向中央提出了回乡务农的请求。



而一直到1957年,中央才终于批准了他的请求。消息一出,瞬间引起了全国的轰动,毛主席与周总理也发来电报表示赞扬。

回乡那天,全家11口人只带了三个行李箱。剩余的木笼子里装的还都是新疆的家禽家畜良种,甘将军打算利用这些为家乡发展养殖业。



就这样,一穷二白的甘祖昌回到了家乡,开始了农民的生活。



心里只装得下人民

在刚回到村里时,政府多次要给他拨钱盖房,但他却坚持不要,而是与两个弟弟挤在了同一间旧房子里。

后来随着儿女们慢慢长大都成了家,人口增多,甘祖昌才用工资盖了一所普通住房。



除此以外,甘祖昌依旧与组织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以普通党员的身份与村里的党员组织生活,从不无故缺席。

新疆军区当时考虑到他的身体,怕他出行工作不方便,想给他配备一辆汽车,但依旧被他拒绝了。



每次要去南昌、北京开会,他都会先步行到县城,然后再搭火车去往目的地。

当时的江西政协主席杨尚奎见他来回奔波很是劳累,便建议他在南昌安家,这样也能方便工作。但甘祖昌却说:“我只是个农民,不适合在城里居住。”



甘祖昌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待家人也是如此。他一直教导子女不能仗着自己之前的身份,就搞特殊待遇。

当年甘祖昌的儿子想让他在新疆为自己安排个稳定的工作,但他却说:“你没文化,干不了技术活。”

于是他便将儿子送到了西北种田,这可让儿子苦不堪言。



他的女儿本想在家乡当兵,但甘祖昌却劝说她,招兵的名额只有这么几个,还是先让给烈士的子女吧。

又过了几年,女儿又想去新疆当兵。她对父亲说,去新疆不占家乡的指标,而且他又是那里的老领导,只要一句话就能办成。



但甘祖昌依旧没同意,他耐心地劝说道,新疆有新疆的指标,她不能打乱国家的计划。

就这样,女儿当兵的事便一拖再拖,直到后来家乡招收卫生兵她才如愿以偿。

甘将军虽然对家人要求严格,但他对乡亲们的贡献却是毫无保留的。



得知村里哪户人家生活困难,他便每月用自己的工资救济。

得知哪户老人没钱治病,他便自掏腰包将人送到医院。有一次,一个老人做手术,他直接在医院守了九天九夜。



可以说,他心里装的都是人民,他也将自己当作了人民的一份子。

回到家乡后,他的生活条件、衣着打扮都和普通的农民一般无二。他平时吃的是窝窝头,穿的衣服也打满了补丁。



每件衣服他都至少穿十年,衣服破了就补,实在不能补了就拿去做鞋垫。任谁也想不到,这样一位普通的老汉竟然是著名的开国将军。

有一次,甘祖昌去市里买拖拉机。因为路途太远,到了地方天已经黑了,甘祖昌便打算在一家旅馆里过夜。



当时招待员告诉他没房间了,他便借了一个板凳打算在大堂里坐一晚。

结果市领导得知他的消息后,便开始到各个旅馆找他,最后才在一家小旅馆找到他。

招待员得知他的身份后立马慌了神。原来旅馆其实还有房间,但招待员见甘祖昌穿得这么烂才没给他住。



甘祖昌得知真相后并没有怪他,而是教育他道:“小同志,千万不要看不起农民,没有广大的农民,就没有现在的你啊!”

而也正是这样一位宽容和善的农民将军,后来也曾摆出过自己的“将军架子”。



甘将军的怒火

有一年春播时节,甘祖昌来到地里插秧。在中途休息时,村支书过来找他聊天。

表面上是聊天,其实就是在向他“诉苦”。

原来前两天有位干部规定了村里的插秧规格:要么是三寸乘以七寸,要么是四寸乘以六寸,而且还要严格按照此规格执行。



但村支书认为这两种方式会减少粮食产量,所以一直很担心。

甘祖昌听后非常重视,他想了想后问道:“乡亲们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那村支书便说,大家种了半辈子地,都觉得这个尺寸太小,在田里连腿都站不开。



甘祖昌听后点点头,当即表示按照大家的想法来,不能完全按照规定办。

村支书一听这话心里便有了底,当即就回去安排了。

这天,甘祖昌像往常一样与乡亲们一起在田里干活。中途,他突然听到有人喊道:“你怎么种田都不打格子呀!不知道插秧都是有统一规格的吗?”



来人正是那位确立规定的干部。甘祖昌听后当即怒道:“你来按三七寸这个规格种试试!”

那干部仔细一看才发现,原来这人就是甘将军,连忙道了歉。随后甘祖昌便严肃地批评了他一顿,告诉他这个规格根本插不了秧,乡亲们连脚都站不开。



那干部有些疑惑地嘀咕道,自己这都是按照书上做的啊。

甘祖昌无奈地摇摇头道,做事不能只看书,还要多实践。要想干好农村的工作,就要将群众工作做到位。

干部被说得面红耳赤,当即就表示马上向上级汇报,并保证以后一定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也正是有甘祖昌将军一直以来的监督和提点,当地的农业发展才在短时间内有了巨大的进步。

此后,甘将军也一直默默守护着家乡的土地,真心实意地为乡亲们做着实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