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若说当今世界最魔幻的“盟友关系”,美欧之间的互动必定榜上有名。大西洋两岸曾以“共同价值观”自居,口口声声宣扬“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可如今,面对特朗普政府一轮又一轮关税大棒的攻击,欧盟不但没能“坚决回击”,反而越发显示出一种尴尬的、骨头发软式的退让。
3月28日,彭博社爆出消息:欧盟正在向美国递交一份“条款清单”,列明可以在关税谈判中妥协的项目——降低对美关税、承诺投资、修改法规……怎么看,这都像是一张“讨好清单”,不是一个自信大国集团的反制姿态。更让人瞠目的是,这些内容恰恰就是特朗普此前在演讲中屡次“敲打”欧盟时提到的要求。如今一一照单画押,俨然成了“主动送上门”的谈判胜利。
欧盟的立场变化,令人错愕,但并不突然。从今年年初开始,大西洋两岸就进入了“关税对峙”状态。先是特朗普3月中旬对进口钢铝加征关税,接着3月26日,又宣布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预计4月2日生效。这可不是象征性举措,而是精准打击欧盟的核心产业——德国汽车、法国钢铁、意大利机械都在枪口下。
照理说,面对如此赤裸裸的挑衅,欧盟应该愤然回击。然而现实却是,欧盟委员会先是威胁“报复措施将在4月1日启动”,转头又在3月20日悄悄宣布将报复性关税推迟两周实施。言辞越来越激烈,动作越来越缓慢。再加上彭博社曝出的“妥协清单”,欧盟的“坚决”越来越像一场话术表演,真正的政策却是悄悄向华盛顿递刀送鞘。
这背后不是缺乏勇气,而是缺乏统一。欧盟的问题从来都不是“不想反制”,而是“无法一致”。27个成员国,27套经济结构、产业重点与对美依赖程度。对法国来说,农业补贴是死穴;对德国来说,汽车出口是命门;对东欧国家来说,美国军事保护才是最重要的筹码。这种内部分裂,让欧盟在面对统一、集中的美国时,永远只能慢半拍、软三分。
更复杂的是,欧盟并不拥有对美“硬怼”的资本。特朗普政府明摆着打的是“产业民族主义”算盘,根本不讲什么WTO、规则或多边。美国经济依然保持韧性,通胀缓解,就业强劲,特朗普底气十足;而欧盟正陷在增长停滞、通胀反弹与产业外流的泥潭中。在这种背景下,欧盟试图通过“对话换豁免”的思路,无疑是一种现实妥协。但问题是,这种妥协早已被特朗普看穿,并反复利用。
回顾特朗普的“交易艺术”,一再表明他最擅长的就是“先打疼,再谈判”。他从来不是真的要搞垮欧盟,而是要以威胁逼出最大利益——降低关税、开放市场、投资美企、尊重美元主导权……而欧盟如果继续“反制只在口头,让步逐步兑现”,只会不断强化特朗普的预期:只要够狠,欧盟就会服软。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局面对全球其他经济体也释放出危险信号。如果欧盟在关税战中退缩,其他国家如何能抗住美国的高压敲诈?当年特朗普退出《巴黎协定》《伊核协议》《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时,欧盟曾一度高调“接棒”,试图代表多边主义;如今,在特朗普重返白宫、单边主义死灰复燃之际,欧盟却连自身利益都无法守住,又谈何维护国际秩序?
另外,欧盟嘴上虽软,但心中仍存怨气。这才出现了“拖延报复”“表面对话,暗中列单”的奇特状态。但这种既不战也不和的“模糊抗争”,反而最不可能奏效。对特朗普这样的谈判者而言,犹豫就是弱点,迟缓就是机会。你不敢下狠手,他就再加一码;你试图示好,他就顺势要更多。这不是谈判,而是敲骨吸髓的勒索。
现在距特朗普宣布新一轮汽车关税生效只剩几天时间,而欧盟仍在“制定清单”。当年的“有力回应”已成一纸空谈,今日的“条款磋商”俨然就是一场外交投降的预演。这不仅是对欧盟贸易主权的侵蚀,更是对其国际信誉的重创。如果连自我都保护不了,欧盟还拿什么捍卫规则、维护多边、抵御霸凌?
美欧关系的裂缝并非一朝一夕,而欧盟真正的问题,不是有没有能力反制,而是有没有意志、不怕代价、敢于对抗。否则,当关税一轮接一轮袭来,欧盟的“统一市场”终将只是一个容易击破的外交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