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政策不执行,而且长期拖拉以后,就等于没有这项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国家幅员辽阔,地域广大。只靠中央政府管理是不行的,要靠各级地方政府来具体实施管理方案,而且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信息差。虽然现在进入了网络时代,信息可以在几秒之内传递,但执行却是另外一回事,并不是信息传达下来立刻就会执行。人不是机器人,机器人可以按照指令来执行,而且立刻执行,不会思考,也不会判断。而人会思考,会判断,对一些政策有自己的看法,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本身拥有一定的权力,为了维护地方经济的稳定发展,为了民生工程,还有其他的一些利益,就可以对某些政策进行修改,使之适合地区发展的实际,而不能搞“一刀切”。这种修改是必要的,因为很多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不一样,人民生活水平也不一样,执政方针有一些差别,会出现地区间的巨大差异。倘若搞“一刀切”式的政策执行模式,就很容易打消一部分人的积极性,也让一部分偷懒耍滑的人占了便宜。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尤其要让政策适合地区经济发展,不能拖了地方经济发展的后腿,也不能适得其反。

同样的政策在有些地区执行力度很大,而在有些地区却拖拖拉拉,甚至根本不执行。地方政府会考虑地区经济的发展情况,不能因为某项政策而耽误了经济发展。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地方政府很重视红头文件,只要有上级发布的红头文件,就会立刻执行,不折不扣。而现在很多红头文件并不会受到重视,因为红头文件印发了一些活动,并不是地方政府需要的,甚至印发的一些政策也只是浮于表面,以文字形式保存,却并没有应用到实际,没有严格执行。因为一切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倘若耽误了经济发展,那么红头文件就没什么作用了。中央发布的政策一般都是好的,起码出发点是好的,但到了地方政府那里,有很多变了样子。因为地方政府私自改变了政策的执行方式,弄得很多政策改头换面,甚至对老百姓的生活形成一定的影响。中央号召地方政府发展旅游经济,开发本地旅游资源,也可以招商引资。但一些地方政府的官员私自改动了政策的执行方式,花了大价钱造形象工程,说是为了建设地标性建筑,为了搞好旅游经济,却最终弄得地方政府负债累累。旅游经济没有发展起来,招商引资也不行,没有外资进入,企业和公司发展始终不温不火,市场也没有活跃起来,而地方政府却欠债严重。



地方政府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有很大的灵活性,甚至可以改变政策的内容。尤其是执行过程中,改变政策的执行方式很常见。本来政策要求市面上街道要整齐,商品货物看着新鲜就行了。但地方政府执行的时候,却要求整条商业街换成统一模式、统一颜色的牌匾,弄得毫无个性可言,而且要卖菜的把菜摆放得整整齐齐。倘若有芹菜或韭菜之类的超出了菜摊空间,就要用剪刀剪掉,看着齐齐整整,比较美观。但菜农剪掉了一部分,就要提高菜价,不然损失太多,最终提高的那部分菜价让老百姓买单。本来政策是好的,但地方政府执行的时候却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搞了“一刀切”模式,最终不得不停止执行,以免被人诟病。地方政府有太多的活心眼,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要保护既得利益者,而不会搞大刀阔斧的改革。地方上权贵很多,地方政府需要照顾权贵的利益,即便老百姓人数再多,也需要在照顾权贵利益的基础上进行利益协调和分配,最终老百姓没有得到什么好处,而权贵的财富却与日俱增。

一些政策本身没什么用,出现了假大空的现象,地方政府就不用执行了,除非出了事才会重视。上级要求巡视河道,但地方政府并不会巡视,直到河道里淹死了人,吃了官司才会派人定期巡视。上级要求警察要在学生上学或放学的时候在门口巡视,大多数警察没有巡视,直到有人开车撞了学生,才加大了巡视力度,还在门口安装了拒马,换了高清摄像头。有些政策不用执行,因为没有出事,不会危及地方领导的利益。上级要求中小学生每天必须活动两个小时,也就是有两个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而且每天都要上体育课,但有些地方根本不执行,因为不想因为体育训练而耽误文化课学习。不执行还有另外的原因,就是过一段时间,就算没这回事了,因为一些政策只是像一阵风,刮过了就没事了。倘若遇到政策就去执行,跑得太快,往往会做了“出头鸟”,而另一项政策又出台了,正好和前面的政策相反,那么执行前面政策的人就算做了错事,很可能要被处理,即便不被处理也算闹了笑话。



政策的发布要有稳定性,而且要有实用价值,不能朝令夕改,也不能发布假大空的政策。地方政府有一定的政策解释权,但不能修改太多,以免修正主义泛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