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领花束#
俄乌冲突爆发后,乌克兰局势一直牵动着全球目光,美国与乌克兰的关系也在其中发生着复杂的变化。自 2022 年俄乌冲突爆发,美国向乌克兰提供了大量武器援助和直接财政支持,而特朗普政府上台后,为补偿美国对乌援助,开始利用矿产协议逼迫乌克兰交出本国矿产开采权。
2月28日,泽连斯基访美时因拒绝签署协议与特朗普爆发激烈争吵。根据草案内容,乌克兰需将50%的国有自然资源收益投入美乌共管基金,并允许美国公司“拥有并管理”扎波罗热核电站。更引发争议的是,美方要求乌方归还此前所有“无偿援助”,并强制其放弃加入北约的目标——这被乌媒称为“用主权换停火的卖身契”。
特朗普政府将协议与对乌援助捆绑,甚至以切断军援和情报共享施压。3月10日,美国暂停向乌克兰提供俄军目标坐标,导致乌军在库尔斯克防线崩溃;而泽连斯基的困境在于:接受条款意味着承认“美国优先”的资源殖民,拒绝则可能失去抵御俄军的关键支持。
此后双方态度多次反复,3 月 25 日,泽连斯基称美方提出新的协议草案。据多家媒体披露,新草案要求远超此前方案,不仅要乌方归还美方提供的所有援助资金,还规定美国可 “优先购买” 乌方所有资源开采权,且协议仍未涉及乌方安全保障内容。
当地时间 3 月 30 日,特朗普在 “空军一号” 上警告,若泽连斯基拒绝矿产协议,将面临严重问题,还直言乌克兰永远不会成为北约成员。这番警告将一场持续数月的资源争夺战推向高潮——美乌矿产协议早已超越经济合作范畴,演变为裹挟主权、地缘与战争结局的政治博弈。
此消息一经报道,有部分网友指责美国,认为美国以援助为筹码,试图掠夺乌克兰的矿产资源,这份新协议草案就是对乌克兰主权的公然侵犯,特朗普的警告更是霸权主义的体现。
还有网友替乌克兰感到悲哀,觉得乌克兰在这场冲突中,不仅国土遭受战火,还可能在经济上被美国进一步剥削,沦为美国的经济附庸。一位乌东前线士兵在社交媒体写道:“我们流血保卫国土,政客却要把它切成碎片交给美国?”
美国保守派将协议包装为“公平交易”,福克斯新闻评论称:“美国不能永远当慈善家,乌克兰必须为和平买单。”而欧洲盟友则担忧特朗普的“交易艺术”正在摧毁国际规则——法国《世界报》犀利指出:“当援助变成高利贷,盟友便成了债奴。”
乌克兰经济学家季莫费・米洛瓦诺夫指出,这份协议更像商业合同,乌克兰最高拉达不会批准。德国马歇尔基金会研究员感叹:“美国亲手关闭了北约东扩之门,却要求乌克兰用矿产支付门票费。”
对美国而言,“盟友”正被重新定义为“资源附庸”——正如特朗普所言:“矿产协议是对美国支持的回报。”对乌克兰来说,战争未让其亡于俄军炮火,却可能死于“盟友”的慢性放血:若接受协议,国家经济命脉将被美国资本掌控;若拒绝,失去军援的乌军或加速溃败。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协议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欧盟官员私下担忧,若美国成功索回援助,德法也可能效仿要求乌克兰偿还武器贷款,届时基辅将陷入“全球债网”。而俄罗斯则冷眼旁观——克宫智库报告直言:“特朗普正在替我们完成乌克兰的非军事化。”
3月31日,泽连斯基宣布将“慎重考虑协议”,但乌媒曝光其团队正秘密联络欧盟寻求替代方案。然而,欧洲的援助始终杯水车薪——德国承诺的10亿欧元仅够乌军支撑两周。
这场博弈没有赢家:美国收获了短期资源利益,却输掉了道德权威;乌克兰保住了部分主权幻觉,却抵押了未来。美国与乌克兰在矿产协议上的博弈,不仅反映出双方在利益诉求上的巨大分歧,也凸显了地缘政治的复杂性。这场围绕矿产协议的纷争,最终将如何收场,不仅关系到美乌两国的未来走向,也将对俄乌冲突的局势以及地区的和平稳定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