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的赛道,跑的都是职场不敢撒的疯。

我们已经诉说了太多中年人的苦,人到中年才发现生活有太多的无可奈何,赛道就是中年跑者释放的唯一途径,在马拉松中找到了自我救赎的曙光。


职场上唯唯诺诺,赛道上嘶吼狂叫,在马拉松的比赛中可以完全做自己。跑者无论是在操场还是职场上总是会发挥自己无限的潜力。


当你在工位上对着甲方改完18版之后还是觉得要换回第一版时,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在键盘上打出了一个“好滴~”,但是却能在起起伏伏的虐心又虐身的赛道大喊一句:我X!

当你在会议上提出了自己熬了好几个通宵想出的方案,结果直接就被领导否决,让你回去再沉淀一下,对齐颗粒度,只能思考一会说出:“我再努力想想”,但是却能在冲向终点时发出一声怒吼。

在下雨天奔跑时高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实则是在报复性宣泄“为什么有需求不能一次说完”?


跑马就像是平行宇宙的自己一样,做着现实生活不敢做的事,办公室里不敢摔的键盘、会议上压住的怒气值、出差保持24小时online的无力感,最终都化成赛道上的汗水与怒吼和朋友圈的九宫格。


为什么说中年跑者热爱马拉松?在赛道中可以找到真正的自己,去舒缓自己职场上带来的压力,就像是投射一样,用间歇跑来替代报复性对抗甲方的改稿耐力,越野跑来幻想自己是逃离OKR的野人,跑马拉松就是把人生KPI从“年薪百万”改成“破三成功”。


训练就像是日常工作,毕竟每天10km的训练和每日工作安排都靠“再坚持5分钟”的自我催眠续命,不同的是跑步靠的是信念和补给,工作是靠的是一杯冰美式,用冰美式的苦来掩盖工作的苦。

同时都遵循“量变引起质变”的玄学定律,需要通过日常的积累,才能在真正的汇报时刻发挥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量多的时候无论是跑步还是工作,都会让身体超负荷工作,还得量力而行。

训练和日常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老板和周围人觉得这个人虽然菜但还是挺努力,制造出一个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人设。


跑马就是项目汇报,日常的训练/工作量总会有要评估的时刻,这就证明了你这段时间努力的成果,当你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就是宣告你这段时间努力成果的总结,汇报完ppt也结束了自己这段时间跟进项目付出的精力。

修改无数次的方案换来的完赛证书来之不易,熬秃头做的方案和跑崩的配速表一样精彩,跑者的生活就是如此的朴实无华且枯燥。


成年人的世界里,痛苦是默认设置,但热爱是破解一切的密钥。

跑步APP里的数据,就是当代打工人的生存法则。平均配速相当于工作效率,速度越快,在职场的武力值就越高,这就是中年人的体面;平均心率就是工作的心态,心态越好心率越低,跑最稳的路,做职场菩萨,品佛系人生;运动表现就像是你的工作表现,一直持平就是最佳模式。


我们不断重复报名、训练、比赛的恶性循环就像是上班、加班、调休一样,区别仅在于,赛道旁的摄影师会抓拍你痛苦面具的表情,而公司监控只会记录你麻木的脸。

那些在朋友圈晒出的九宫格,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收到请回复”,只不过点赞代替了已读,奖牌代替了加班费,跑群里的「加油」比同事的「辛苦了」更真诚。

比赛结束足部被磨破的血泡和加班后僵硬的颈椎,本质是同一种疼痛的不同包装,持续分泌多巴胺的秘诀不是逃避痛苦,而是在痛苦里逐渐觉醒,找寻自我。能坚持跑马拉松的人,跳槽频率比普通人低,毕竟连马拉松都坚持跑下来了,生活还能有什么难事呢?


不必追问跑步能跑到几岁,就像不必焦虑职场能卷到几岁,当运动手表记录下又一份人生周报,是时候继续开启自己的新的一天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