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学奥赛是一种个性化的课程,它的目标性也很强。一些家长是因为听到或看到周围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习竞赛,于是也加入到学习的队伍中来。至于竞赛是什么、学什么、孩子是否适合学,并没有清楚的认识。

孩子学习竞赛前,一定要对竞赛、对课程有个清楚的了解,选定正确的路线。于是我们总结了信息学奥赛学习的常见误区,供家长们参考。

浪费时间

学习竞赛要占据一定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和精力,这是事实。尤其是国赛阶段,阶段性的停课刷题,家长会担心竞赛和文化课到头来都“一场空”。

但所有的付出都会有回报。参加竞赛的短期目的,是为了高考进入更好的大学,长期来说,大学期间竞赛获奖的选手会有更多选择。

众所周知,裸分考入北大和清华很难。而这两所高校,每年通过竞赛提前录取、通过学科营提前录取和降分、通过自主招生降分录取的考生,占有一定的比例。

急于求成

急于求成,这是常见的心态,也是家长不了解竞赛和孩子真实能力的表现。

以信息学奥赛来说,想保证参赛能力一般至少需要1年-1年半的时间来打基础;如果是参加省选、国赛等高级别的赛事,需要更久。而在这期间,除了上课,大部分要通过写题来巩固课程内容。

几个月拿到一等奖的例子并不多。如果家长认为可以,那就要在具体的课程中检验。倘若课程进度神速,刷题成绩超高,或许可以;但如果只是课程进度神速,刷题效果不好,就需要正视孩子的能力,并及时制定出新的学习进度规划。

还有一种家长是怕耽误孩子的文化课,想在几个月拿到一等奖就全身而退,专心搞文化课。欲速则不达,这种方法也是不可取的。

自制教学计划

家长着急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也会遇到过于着急和确实也为此制定了详细计划的家长。计划中涉及到了孩子每天的学习内容、习题类型,甚至让老师也照此执行教学计划。

其实,在学习实践中,老师基于多年的教学、竞赛经验,以及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最清楚课程应该怎样安排合理和易接受。

有些家长听到做练习,就觉得孩子的学习能力被低估,要求老师加快进度。可这样导致孩子学了很多内容,但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提高,竞赛中很难拿到理想的成绩,往往适得其反。

所以,家长既然选择了专业的授课老师,就一定要对老师有信心。积极配合教学工作,监督孩子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只想拿奖

还有一些家长只看结果,只要孩子没拿一等奖,就中断竞赛学习。

实际上,当孩子学习时间不长,又是第一次参加提高组竞赛的话,如果拿到二等奖,也是很不错的成绩。短短几个月就能拿到一等奖的学生很少。毕竟在一个年度的竞赛中,有参赛的学生已经打过国赛,或者已经不是第一次参赛。

不能坚持

一些家长听到别的同学参加竞赛,最后没有取得好成绩、升学没有受益、政策上有调整,马上就终止孩子的竞赛学习。

一个典型的例子:2013年国家取消了奥赛省级一等奖的保送,很多家长认为奥赛对升学不再有用,所以放弃了投入很多精力的竞赛。结果各大学府2014年的自主招生中,对竞赛获奖的要求更具体、机会更多。只有坚持的学生在2014年、2015年获得了降分的机会,而本有机会却中途放弃的学生只能错过。

当然了,这只是几个有代表性的误区,实际会比这多很多。家长如果不了解,最好找专业老师的咨询,避免走弯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