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小米汽车迎来上市一周年,雷军在微博高调庆祝交付量突破18万辆,并豪言2025年要冲击35万辆目标。


然而,在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一场关于售后服务的舆论风暴正在悄然发酵——上海车主维修需排队半月,湖北车主补漆竟需跨省奔波700公里……当“年轻人的第一台车”遭遇服务短板,小米的“速度神话”还能持续多久?





一、痛点频发:小米售后遭车主集体吐槽

1. 维修等待堪比“抢专家号”

- 上海车主:全市仅2家售后服务中心,近14天预约全满,凌晨蹲守仍无名额,客服直言“比挂名医号还难”。

- 重庆、成都车主:部分门店预约已排至4月初,试驾提车快如闪电,修车却遥遥无期。


2. 服务网络“瘸腿”严重

- 地域失衡:33家服务中心集中于省会及一线城市,西部、东北地区仅省会城市有覆盖。例如,湖北全省仅武汉可维修,车主补漆需往返700公里。

- 代步车缺失:除顶配Ultra车型外,其他车型维修不提供代步车,长途跋涉维修成本陡增。


3. 官方回应“画饼充饥”?

小米客服称“新增门店看销量决定”,但2024年底承诺的80城覆盖目标至今未达标。业内人士指出,其售后拓展速度远落后于销售扩张节奏。

二、深层剖析:销量狂奔暴露体系短板

1. 高增长下的服务滞后

- 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小米汽车交付量从“0”跃升至18万辆,但服务中心仅从0增至33家,供需严重失衡。

- 对比同行:蔚来、小鹏等新势力品牌普遍采取“销售-售后一体化”布局,而小米过度依赖第三方授权网点,品控风险陡增。

2. 盈利模式拖累服务投入

- 小米汽车主打性价比,单车利润空间有限,或压缩了售后网络建设预算。

- 自营服务体系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小米更倾向通过授权合作快速铺开,却牺牲了服务质量稳定性。

3. 用户生态思维的缺失

- 小米擅长用互联网模式做硬件,但在汽车后市场领域,传统车企的“管家式服务”经验尚未被充分吸收。

- 社交平台舆情显示,车主普遍抱怨“缺乏专属服务通道”“投诉反馈机制低效”。

三、未来考验:如何守住口碑护城河?

1. 加速直营网络下沉

参考特斯拉“以销定产+集中交付”模式,优先在需求旺盛地区加密网点布局,缩短服务半径。

2. 强化授权伙伴管理

建立严格的第三方服务商考核机制,统一服务标准,杜绝“只修不管”乱象。

3. 创新数字化服务

依托小米生态链优势,开发远程诊断APP、上门取送车服务等,缓解线下压力。

4. 重塑用户沟通机制

建立高管直面用户的投诉处理通道,避免“客服甩锅”“官方话术”激化矛盾。

从手机到汽车,小米的“性价比”标签深入人心,但汽车作为大宗消费品,用户体验绝非仅有产品参数决定。当18万车主的维修焦虑演变为全网热议,小米亟需在“速度”与“温度”间找到平衡点。毕竟,一个品牌的口碑护城河,终究要靠服务来夯实。期待小米能尽快交出一份让车主安心的答卷,而非让“为发烧而生”的初心,在售后环节沦为笑谈。

文章来源:网络,文章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仅供参考。

感恩原创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侵权,烦请平台留言删除


2025年3月28日,小米汽车迎来上市一周年,雷军在微博高调庆祝交付量突破18万辆,并豪言2025年要冲击35万辆目标。


然而,在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一场关于售后服务的舆论风暴正在悄然发酵——上海车主维修需排队半月,湖北车主补漆竟需跨省奔波700公里……当“年轻人的第一台车”遭遇服务短板,小米的“速度神话”还能持续多久?





一、痛点频发:小米售后遭车主集体吐槽

1. 维修等待堪比“抢专家号”

- 上海车主:全市仅2家售后服务中心,近14天预约全满,凌晨蹲守仍无名额,客服直言“比挂名医号还难”。

- 重庆、成都车主:部分门店预约已排至4月初,试驾提车快如闪电,修车却遥遥无期。


2. 服务网络“瘸腿”严重

- 地域失衡:33家服务中心集中于省会及一线城市,西部、东北地区仅省会城市有覆盖。例如,湖北全省仅武汉可维修,车主补漆需往返700公里。

- 代步车缺失:除顶配Ultra车型外,其他车型维修不提供代步车,长途跋涉维修成本陡增。


3. 官方回应“画饼充饥”?

小米客服称“新增门店看销量决定”,但2024年底承诺的80城覆盖目标至今未达标。业内人士指出,其售后拓展速度远落后于销售扩张节奏。

二、深层剖析:销量狂奔暴露体系短板

1. 高增长下的服务滞后

- 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小米汽车交付量从“0”跃升至18万辆,但服务中心仅从0增至33家,供需严重失衡。

- 对比同行:蔚来、小鹏等新势力品牌普遍采取“销售-售后一体化”布局,而小米过度依赖第三方授权网点,品控风险陡增。

2. 盈利模式拖累服务投入

- 小米汽车主打性价比,单车利润空间有限,或压缩了售后网络建设预算。

- 自营服务体系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小米更倾向通过授权合作快速铺开,却牺牲了服务质量稳定性。

3. 用户生态思维的缺失

- 小米擅长用互联网模式做硬件,但在汽车后市场领域,传统车企的“管家式服务”经验尚未被充分吸收。

- 社交平台舆情显示,车主普遍抱怨“缺乏专属服务通道”“投诉反馈机制低效”。

三、未来考验:如何守住口碑护城河?

1. 加速直营网络下沉

参考特斯拉“以销定产+集中交付”模式,优先在需求旺盛地区加密网点布局,缩短服务半径。

2. 强化授权伙伴管理

建立严格的第三方服务商考核机制,统一服务标准,杜绝“只修不管”乱象。

3. 创新数字化服务

依托小米生态链优势,开发远程诊断APP、上门取送车服务等,缓解线下压力。

4. 重塑用户沟通机制

建立高管直面用户的投诉处理通道,避免“客服甩锅”“官方话术”激化矛盾。

从手机到汽车,小米的“性价比”标签深入人心,但汽车作为大宗消费品,用户体验绝非仅有产品参数决定。当18万车主的维修焦虑演变为全网热议,小米亟需在“速度”与“温度”间找到平衡点。毕竟,一个品牌的口碑护城河,终究要靠服务来夯实。期待小米能尽快交出一份让车主安心的答卷,而非让“为发烧而生”的初心,在售后环节沦为笑谈。

文章来源:网络,文章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仅供参考。

感恩原创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侵权,烦请平台留言删除


2025年3月28日,小米汽车迎来上市一周年,雷军在微博高调庆祝交付量突破18万辆,并豪言2025年要冲击35万辆目标。


然而,在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一场关于售后服务的舆论风暴正在悄然发酵——上海车主维修需排队半月,湖北车主补漆竟需跨省奔波700公里……当“年轻人的第一台车”遭遇服务短板,小米的“速度神话”还能持续多久?





一、痛点频发:小米售后遭车主集体吐槽

1. 维修等待堪比“抢专家号”

- 上海车主:全市仅2家售后服务中心,近14天预约全满,凌晨蹲守仍无名额,客服直言“比挂名医号还难”。

- 重庆、成都车主:部分门店预约已排至4月初,试驾提车快如闪电,修车却遥遥无期。


2. 服务网络“瘸腿”严重

- 地域失衡:33家服务中心集中于省会及一线城市,西部、东北地区仅省会城市有覆盖。例如,湖北全省仅武汉可维修,车主补漆需往返700公里。

- 代步车缺失:除顶配Ultra车型外,其他车型维修不提供代步车,长途跋涉维修成本陡增。


3. 官方回应“画饼充饥”?

小米客服称“新增门店看销量决定”,但2024年底承诺的80城覆盖目标至今未达标。业内人士指出,其售后拓展速度远落后于销售扩张节奏。

二、深层剖析:销量狂奔暴露体系短板

1. 高增长下的服务滞后

- 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小米汽车交付量从“0”跃升至18万辆,但服务中心仅从0增至33家,供需严重失衡。

- 对比同行:蔚来、小鹏等新势力品牌普遍采取“销售-售后一体化”布局,而小米过度依赖第三方授权网点,品控风险陡增。

2. 盈利模式拖累服务投入

- 小米汽车主打性价比,单车利润空间有限,或压缩了售后网络建设预算。

- 自营服务体系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小米更倾向通过授权合作快速铺开,却牺牲了服务质量稳定性。

3. 用户生态思维的缺失

- 小米擅长用互联网模式做硬件,但在汽车后市场领域,传统车企的“管家式服务”经验尚未被充分吸收。

- 社交平台舆情显示,车主普遍抱怨“缺乏专属服务通道”“投诉反馈机制低效”。

三、未来考验:如何守住口碑护城河?

1. 加速直营网络下沉

参考特斯拉“以销定产+集中交付”模式,优先在需求旺盛地区加密网点布局,缩短服务半径。

2. 强化授权伙伴管理

建立严格的第三方服务商考核机制,统一服务标准,杜绝“只修不管”乱象。

3. 创新数字化服务

依托小米生态链优势,开发远程诊断APP、上门取送车服务等,缓解线下压力。

4. 重塑用户沟通机制

建立高管直面用户的投诉处理通道,避免“客服甩锅”“官方话术”激化矛盾。

从手机到汽车,小米的“性价比”标签深入人心,但汽车作为大宗消费品,用户体验绝非仅有产品参数决定。当18万车主的维修焦虑演变为全网热议,小米亟需在“速度”与“温度”间找到平衡点。毕竟,一个品牌的口碑护城河,终究要靠服务来夯实。期待小米能尽快交出一份让车主安心的答卷,而非让“为发烧而生”的初心,在售后环节沦为笑谈。

文章来源:网络,文章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仅供参考。

感恩原创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侵权,烦请平台留言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