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2025年3月29日,印度政府正式批准一份金额高达6200亿卢比(约合人民币527亿元)的重型军购协议,用于采购156架“普拉昌德”轻型战斗直升机及相关培训与配套装备。这笔交易不仅是印度史上最大的国防采购项目,也标志着莫迪政府在“印度制造”与“国家安全”双重话术下,把军备扩张推向了新高度。
这批直升机将由印度国营的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制造,其中90架分配给陆军,66架归属空军。据介绍,“普拉昌德”专为高原作战设计,能在海拔5000米的复杂地形中作战,具备发射空对空和空对地导弹能力,配备先进通信系统,支持网络中心战,堪称印度本土制造的“空中利爪”。
要注意的是,就在此前几周,印度国防采购委员会还批准了总额5400亿卢比的新一轮武器采购计划,包括为俄制T-90主战坦克升级发动机、购置反潜鱼雷、为空军引进空中预警控制系统等一系列高精尖装备。而内阁安全委员会紧随其后,又批准了采购300多门国产155毫米榴弹炮,总价高达8.23亿美元。种种迹象显示,印度正推进一场全面、系统化的重装扩军行动。
这一次的武器更新,是一次高度战略化的军事部署。在经历2020年与中国在边境地区的激烈对峙后,印度全面重塑对高原战争的作战思维,从战术层面到武器系统的结构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从运输系统、远程火炮到无人机、坦克再到如今的攻击直升机,这一连串动作背后的指向非常清晰:不是防御,而是随时具备高原进攻能力的“快速打击链”。
这场军购狂潮释也放出三个危险信号。首先,区域安全失衡正在加剧。当前世界多地战火未息,大多数国家都在节衣缩食应对经济疲软与地缘动荡,印度却在此时大举军购,显然不只是“维护和平”那么简单。它的每一项采购都带有明显的方向性:针对边境、针对高原、针对海空联动。一旦形成作战体系,就意味着区域内的其他国家必须被动应对,南亚及周边势必进入新一轮军备竞赛。
其次,印度正在主动摆脱“战略中立”的传统立场,意图在区域强权格局中争夺主导地位。近年来,印度一方面不断加强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的“印太合作”,另一方面又继续与俄罗斯维持能源与军火关系,试图打造一个“多边博弈者”的新角色。这种双线推进的策略,使得其军力扩张不仅服务于国家防御,更成为地缘扩张与话语构建的基础。
对印度自身而言,这种巨额军购是否真正服务于民众安全、国家发展,是个值得怀疑的问题。印度至今仍有超过两亿人处于贫困线附近,医疗、教育、交通基础设施依旧落后。若将6200亿卢比用于建设医院、学校、公路、电力系统,其社会回报远高于数百架直升机的军事威慑力。然而,莫迪政府显然更偏爱军力带来的“视觉震撼”与民族主义情绪,其政治账本远比国家发展账本重要。
而且,所谓“印度制造”也并非完全自给。尽管“普拉昌德”打着国产标签,但其核心航电、雷达系统和导弹部分仍需外购,来自以色列、法国等多国供应商。这些军购最终仍将大量资金流向西方军工企业口袋,让“自力更生”的口号成为包装外衣。换言之,印度的“自主防务”战略仍高度依赖外部技术支持,而这类依赖也将在未来潜在冲突中成为其战略软肋。
在一个充满不确定的世界里,和平与发展应是每一个大国的优先目标。然而,印度选择在经济结构疲弱、全球危机加剧的此刻大手笔堆砌军事力量,不仅削弱了本国社会治理,也将整个南亚拖入新的安全焦虑之中。更重要的是,军备竞赛从来不会真正带来安全,它制造的,只是更多猜忌、更多敌意,以及更难控制的冲突风险。
如果莫迪政府真的关心印度的长远利益,那就该把财政重点放在提升国民福祉与社会治理能力上,而不是一味追求武装力量的规模与展示。否则,当战机轰鸣之时,失控的将不仅是武器系统,还有民意、秩序与国家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