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这是您要的春香牌口红,200元一套。”
平壤光复百货的玻璃柜台前,朝鲜售货员用绸布仔细擦拭着化妆品礼盒。我望着标价牌愣神——这支相当于普通工人半月工资的口红,此刻正被一位穿呢子大衣的朝鲜女士爽快买下。她胸前的金日成徽章熠熠生辉,挎着的鳄鱼皮包里露出最新款“平壤2423”手机的银灰色边角。


“在朝鲜,月入千元就是‘移动的豪宅’。”导游小崔晃了晃她的工资袋,里面装着刚领到的680元人民币。这个毕业于平壤外国语大学的26岁姑娘,收入已是普通工人的两倍多
。当我们穿越凯旋门广场时,她指着骑自行车的人群说:“他们每月挣300元左右,但可比你们北上广月入三万的人潇洒多了。”

这话并非虚言。在平壤地铁站,我目睹了令国内“打工人”震撼的场景:早晨八点的闸机口,上班族们从容地掏出配给卡刷卡进站,单程票价仅5分钱
。而在深圳需要排队两小时才能挂上的专家号,在这里的医院只需出示公民证就能免费就诊

走进普通朝鲜家庭,会看见墙上的“三件套”——粮本、副食券、工业券。每月20斤大米、1斤猪肉、10个鸡蛋的配给,让主妇们能像玩俄罗斯方块般精准规划餐桌
。在统一大街国营商店,戴白手套的售货员正用算盘结算:5斤白菜0.8元,1斤土豆0.5元,拿着粮券的顾客几乎不用掏现金

这种计划经济下的精打细算,在开城工业园呈现另一番景象。流水线上的女工李善玉月薪850元,她掏出记账本给我看:每月存500元,给读大学的弟弟买参考书花100元,剩下的250元竟能买两套时装——“我们厂自产的化纤连衣裙,才80元一条”


跨越鸭绿江的“奢侈品”

夜幕下的未来科学家大街,涉外商店橱窗里的iPhone15标价2万元,引得朝鲜青年驻足围观。而在仅对本地人开放的国营商店,同等配置的“平壤2423”手机仅售1200元
。这种“一城两价”的魔幻现实,恰是朝鲜抵御美帝经济封锁的生存策略——用内循环保障民生,用外循环换取外汇

在桧仓郡志愿军烈士陵园,守墓人老金给我算了笔账:美国制裁导致朝鲜汽油价格飙升至15元/升,是中国的三倍。“但我们有‘千里马速度’!”他骄傲地指向田埂上的木制风车,“没有联合国的化肥,我们就用农家肥种出亩产800斤的水稻。”


中朝友谊的烟火注脚

“尝尝我们自酿的米酒!”在妙香山的农家乐,朝鲜大娘用印着“抗美援朝”字样的搪瓷缸给我倒酒。当她听说我们来自丹东,立刻翻出珍藏的老照片——1951年,她父亲作为担架队员,用同样的搪瓷缸给志愿军伤员喂水

这种血脉相连的情谊,在平壤地铁里化作暖流。当我的手机不慎滑落,三位朝鲜学生竟追了两站路送回。他们指着手机壳上的五星红旗图案,用生硬的中文说:“中国!朋友!”

临别前一晚,小崔带我们登上主体思想塔。俯瞰平壤万家灯火,她忽然问道:“你知道为什么朝鲜人月薪500元却比美国人月薪5000美元幸福吗?”

答案藏在次日清晨的菜市场里:卖泡菜的大婶用多找的零钱追出半条街;小学生把拾到的钱包交给戴红袖章的纠察队员;新婚夫妇在分配到的30平米公寓里,用中国捐赠的彩电收看《红楼梦》......这些画面,与纽约地铁里蜷缩的流浪汉形成刺眼对比


回国后收到小崔的邮件,照片里她穿着我们送的汉服,背后是平壤新落成的科学家公寓。“用你们教的直播带货,我帮乡亲们卖出了1000斤苹果!”随信附赠的苹果干,包装袋上印着中朝双语标语:“自力更生,气死美帝!”

这种带着硝烟味的幽默,恰是朝鲜人民最朴实的抗争哲学。当我们在物欲中迷失时,不妨看看鸭绿江对岸——那里的人们用300元月薪,活出了不被资本绑架的尊严。正如志愿军老战士在桧仓郡留下的那句话:“幸福不是抢来的,是守出来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