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2025年3月30日,伊朗政府正式宣布,与美国的“间接谈判”已提上日程。伊朗外长阿拉格齐明确指出,虽然伊方拒绝在“极限施压”与军事威胁之下进行任何直接对话,但过去那种借助中间方沟通的谈判方式可以继续。这是伊朗对特朗普政府本月早些时候递交的一封信件所作出的回应,而那封信——据多方确认——是特朗普致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私人信函,内容直指伊朗核计划,要求伊方放弃核武开发,与美国重启外交进程。



这是又一出熟悉却讽刺的戏码重演。熟悉,是因为美伊之间的间接谈判并非首次;讽刺,则在于特朗普,正是当年单方面撕毁伊核协议、将伊朗推向极端路线的那个人。如今他重新入主白宫,却不得不低头求和,靠一封信、靠阿曼和阿联酋这样的“外交快递员”送出谈判信号。这不是和平外交的胜利,而是“极限施压”战略的自我崩塌。

特朗普一度认为,撤出伊核协议、实施最大化制裁、孤立伊朗、施加军事威胁,可以迫使德黑兰就范。但他低估了一个民族被围困多年后所培养出的战略耐力和抗压能力。伊朗不仅顶住了制裁浪潮,还成功巩固了其在中东的地缘影响力,从也门到黎巴嫩,从叙利亚到伊拉克,德黑兰的网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顽强。

特朗普现在寄希望于谈判重新激活,而这种外交努力,却必须在他自己曾经摧毁的外交遗产的废墟上重新搭建。他毁掉了2015年伊核协议,却终将发现,没有比那个框架更现实、更有效的防扩散工具。而伊朗,也非常清楚这个道理。它不会轻易回到过去那个“西方主导”的谈判格局,更不会在枪口下屈服。



从伊朗的表态来看,立场异常明确:谈,可以,但必须是平等、非屈从性的间接沟通。这意味着,美国想要通过展示军事肌肉来威慑伊朗、以制裁勒索换取核让步的做法彻底破产。而特朗普政府的回信尝试,则可以被解读为他在现实政治面前的“姿态调整”。他清楚:没有伊朗合作,中东局势不会稳定;没有伊朗让步,核扩散风险难以遏制;没有一份新协议,他的外交信誉难以站稳。

与此同时,国际环境也逼迫美国回归谈判桌。加沙冲突持续激烈,美以关系深陷舆论泥潭;胡塞武装在红海频频出手,挑战全球航运;沙特正在向中俄靠拢,甚至传出考虑用人民币结算石油。中东正悄然进行地缘重构,而美国,正在失去主导力。若无法重新掌握伊朗这枚关键棋子,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将加速滑落。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特朗普政府不得不放下身段,试图以一封信重启“谈判游戏”。只是,这一次的伊朗不再是2015年的伊朗。它更加自信、更加强硬,更清楚自己在东西方之间的杠杆价值。中俄伊三边合作正在加深,德黑兰掌握的“战略回旋空间”远超以往。而美国若不放弃以往“先压服、后谈判”的傲慢态度,只会一次次碰壁。



其实,特朗普始终没搞清楚自己在中东到底想要什么。他一边威胁要摧毁伊朗核设施,一边又写信呼吁“弃核换和平”;一边坚称以色列“绝对安全不可触碰”,一边又怒斥内塔尼亚胡“办事不力”;一边鼓吹撤军回家,一边又试图维持海湾军事存在。这种前后矛盾、目的模糊的战略,已经让美式霸权在中东变得不再可靠、不再有说服力。

今天伊朗说“间接谈判已提上日程”,并不意味着它真的急于达成协议,而更像是它在提醒美国:你有求于我,而不是我非要妥协。外交节奏掌握在德黑兰手中,主导地位正在悄然转移。特朗普试图以一次外交操作重建控制力,最终可能只是在为当年自己的冲动外交擦屁股。

所谓“极限施压”,如今已然沦为一地鸡毛。在核议题、地区影响力、外交自主性三方面,伊朗并未被击垮,反而在烈火中锤炼出更强硬的谈判立场。美国若继续幻想通过威胁和胁迫改变对手战略选择,无异于拿石头砸自己的脚。真正的外交,从来不是靠武力压服,而是靠尊重博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