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洪渎原,半部中国史。”
在西安市区西北方向,有一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这里的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绵延2200余年,见证了无数朝代的兴衰更迭。这个地方,秦汉时期称“咸阳原”;汉代因五位西汉皇帝建陵于此,又得名“五陵原”;隋唐时期则被称为“洪渎原”。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考古工作者在此发掘了大量战国、秦汉、魏晋、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古墓葬,数量超过3600座。这些墓葬的发现,如同一部部珍贵的史书,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如今,这块“风水宝地”,不仅贯通古今,更连接中外——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正坐落于此,成为古都西安与世界对话的重要窗口。
2021年7月,机场三期扩建工程航站楼工程开工。“西安机场扩建时发现4000多座古墓”“施工现场秒变考古现场”……工程自动工之日起,就成了网络热门话题。
“单是这次扩建工程就发掘出各类古代文化遗迹6848处,包括古代墓葬4093座,出土文物2.2万余件。”陕西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有不少网友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留言建议,应该建一座博物馆,对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进行集中展示,让每一位过往的旅客都能感受到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寸土寸金的机场里建博物馆,是否可行?
工程项目部和文物部门经过多次研判后一致认为,在发掘地进行文物展示,既可以提升机场作为城市重要交通枢纽的文化属性,也能回应群众期盼,西部机场博物馆就此应运而生。
2025年2月26日,经过4年筹备的西部机场博物馆,在已投入使用的T5航站楼内正式对公众开放。
这座总占地面积6400平方米的博物馆,既有庑殿顶、歇山顶等各种古建屋面形制,又有斗拱、飞檐等各类装饰构件,仿唐式的建筑风格让过往旅客一眼难忘。
“长安·常安——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出土文物与古代长安”主题展览。人民网记者 李志强摄
作为全球首个在机场展示在地文物的博物馆,西部机场博物馆采用“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临时陈列”的展示模式,分为四方馆、珍宝馆和临时陈列展览区。四方馆以“长安·常安——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出土文物与古代长安”为主题,展出了121件历年来机场建设中的出土文物,全力展现机场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历程,以及陕西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的辉煌历史和古代长安的盛景。
“我们以‘汉唐风韵·城市华章’为设计理念,以打造航空旅途中的‘15分钟’博物馆为目标,让旅客能在旅途中停留一刻钟,感受丝路繁华和盛唐气象。”西部机场博物馆负责人侯超说。
“这件绿釉陶枕是机场扩建时,在一个叫南杜村的地方出土的,出土的时候,它的旁边有一份‘买地券’,上面写着‘南杜’两个字,说明这个地方的地名在过去800年的时光长河里从未改变。”
在四方馆的展厅内,就读于西北工业大学的哈萨克斯坦籍留学生迪丽娜孜正在讲解员的介绍下观看展览,听到讲解内容,她不禁为中国悠久的文明历史感到惊讶。
“首展的文物一定要有代表性,秦公镈上的铭文内容是秦国的‘创业史’,这个内容刚好能对应机场三期工程建设中,建设者们所发扬的秦人创业的精神。”侯超表示,珍宝馆会定期精选一件具有代表性的陕西出土文物进行轮展,这也是体现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重要表达方式。
近年来,凭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积极的政策支持,西安成为全球旅游市场的重要目的地。陕西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边防检查处处长吕斌介绍:“截至12月19日,西安口岸2024年入境外国人超过12.9万人次,同比增长1.4倍。其中,使用免签政策入境的外国人有5.3万余人次,同比增长8倍。”
“我了解到T5航站楼主要用于国际、港澳台地区航班的起降,所以这个博物馆不仅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客厅’,强化了西安‘古今交融’的城市形象,更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独特魅力的重要窗口,从丝路起点到现代枢纽,体现的正是中华文化开放包容、创新发展的精神内核。”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苏晓智说。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