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地理位置独特,恰好处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会之处。境内地形地貌错综复杂,沟壑交错,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历经数十年,兰州人民凭借着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和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精心播撒着绿色的希望种子,在黄土高原与荒漠的交界线上,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

铁锹写春秋 “三北”工程开启生态建设之旅

经高速、国道,沿着蜿蜒崎岖的盘山公路,汽车在绵延不断的濯濯童山间行进。峰回路转,绿意渐显,便到了榆中县北部山区,这儿有一座建设在黄土高坡上的林场——贡井林场。

“荒山秃岭和尚头,林草奇缺水如油。”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榆中北山便是这般光景。为了抵御风沙,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1978年,国务院批准启动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我市迅速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投入这场生态建设的伟大战役之中。

1992年,23岁的王治胜接过父亲的铁锹,成为贡井林场第三代职工。当他沿着崎岖的山路走进林场时,眼前的景象让他不禁有些失落。荒凉的山坡上,连用来乘凉的大树都难以寻觅。“一起风,满眼皆是土,到县城拉树苗,需要人背畜驮,花费一天的时间……说实话,当初站在山顶,我自己都不敢想这里还能绿起来。”王治胜回忆道,“一棵一棵种,一片一片来,这山上就会多一点儿绿色、少份荒凉。”在父亲的鼓励下,王治胜渐渐有了信心。

柠条是一种耐寒耐旱的植物,在适宜的光照和温度下,能迅速成长。前辈们栽种的柠条,成为王治胜防护的重点。然而,当地村民长期以放羊为生,而柠条恰好是羊群喜爱的食物,这给封山育林带来了困扰。

为了守好这来之不易的绿色,王治胜和他的工友们在几十公里林场的巡查过程中,还不忘给沿路村民们宣传护绿的重要性。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们配合当地的生态搬迁、生态专项补助等政策,积极动员村民加入造林护林队伍中来,培训后的村民们放下牧羊鞭,成为生态护林员,有的还成为种树的好手。

黄土为纸、汗水为墨。65年来,已有五批林场人先后入山,3万多亩的荒山逐渐被绿荫覆盖,鸟鸣声此起彼伏,全县其他10万多亩的黄土山上也添了新绿。管辖范围、造林区域已拓展到309国道沿线乡村,管护总面积13.86万亩,林木覆盖率26.93%。林场周边20公里区域的小气候明显改善,相较于建场时,平均年降水量增加了40毫米。2021年前后,甚至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钱豹的踪迹,这无疑是对他们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

贡井林场翻天覆地的变化,仅是我市建设“三北”工程中的一个缩影。数十年来,我市因地制宜,综合运用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等多种科学有效的方式,持续扩大森林覆盖面积,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曾经的荒坡土丘逐渐被绿色覆盖,扬尘天气减少,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空气湿度增加,区域生态环境显著优化。同时,生态环境的改善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

据统计数据,从1978年至2020年,依托“三北”工程建设,我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高达214.95万亩,黄河泥沙输入量显著减少了1371万吨,水土流失的情况得到了初步有效的遏制,森林面积达到165.18万亩,森林覆盖率成功提升至8.35%。这些数据的背后,是兰州人民多年来努力奋斗的心血结晶,也彰显了“三北”工程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显著成效。

智慧治荒山 “三北”工程筑牢兰州生态根基

榆中县高质量完成“三北”工程年度建设任务,永登县在国家、省委的检查验收工作中和榆中县考核结果均为优秀,红古区扎实推进“三北”工程项目……

近年来,为改善种树的蓄水条件,榆中县针对当地黄土山的土质与地形,独创“鱼鳞坑”模式,并采用云杉、侧柏等乔木和柠条、沙棘等灌木混交林栽种,丰富了植被种类,降低了病虫害风险。

自2020年至2024年,榆中县先后开展森林抚育项目、陇中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三北”工程等各类营造林项目约40万亩,总投资约2.7亿元。

多年绿化使气候干旱、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榆中县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东至韦营乡道岭子、西至和平镇直沟门以北区域,因水蚀、风蚀导致土壤退化,地带性植被枯死,出现不同程度荒漠化。近年来,通过实施黄土高原综合治理项目、重点区域生态修复项目、森林植被恢复等项目建设,采取封山禁牧、易地搬迁等措施,区域性荒漠化趋势得到缓解。

贡井林场岩羊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前的不足10只增加到目前1000多只,消失近30年的喜鹊重返榆中农区。2019年4月,兰州大学利用红外相机在贡井林场拍摄到金钱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马麝、二级保护动物岩羊的原生地和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中国特有种华北驼绒藜小群落也在贡井林场出现。

“生态环境的改善离不开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这位负责人说,如今,全县各乡镇建立了多处义务植树基地。随着宣传力度加大,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增强,文明祭祀、不随意焚烧秸秆等行为减轻了森林防火压力。此外,无人机等新技术手段的应用以及高水平人才的引进,为绿化工作的管护提供了有力支持。

市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积极谋划争取到位“三北”工程六期项目3个,全年完成营造林35.9万亩、草原生态修复治理4万亩。

自“三北”工程建设以来,我市建成了以榆中贡井林场为代表的半干旱造林生态修复区、以南北两山为代表的灌溉造林生态修复区,全市生态治理修复步伐显著加快,地质灾害大为减少,黄河兰州段及其支流多年未发生重特大洪水灾害,有力保障了全市的生态安全。“三北”工程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不断拓展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有力推动了全市绿色低碳发展的进程。

匠心织绿网 “三北”工程谱写金城绿色新篇章

2月20日至25日,皋兰县自然资源局组织精干力量,深入“三北”六期项目的每一个工程现场,就“三北”工程六期重点项目开复工情况和下一步工作开展督导,要求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做到栽一片、活一片,确保如期完成“三北”工程建设任务。

榆中县目前1个项目即将进入招投标阶段,另有1个储备项目正在紧锣密鼓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2月21日上午,榆中县林草局举办“三北”工程技术培训及推进会,就集雨整地、提前炼苗、抢墒造林、树种配置及造林方法、抚育管护几个重点方面详细讲解,要求5月中旬前完成整地任务,9月底全面完成项目,开展检查验收工作。

“展望未来,兰州‘三北’防护林工程前景一片光明,充满无限希望。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以及对‘三北’工程支持力度的持续加大,我市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市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这样说。

目前,我市全域纳入了“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范围,其中:永登、皋兰、榆中三县纳入核心攻坚区,城关、七里河、西固、红古、安宁五区纳入协同推进区。

在“三北”工程六期的推进过程中,我市按照“五河五路、四屏多点”进行布局(五河:湟水河、大通河、庄浪河、蔡河、宛川河;五路:机场高速、中通道、京藏高速、312国道、G30高速;四屏:永登中西部、皋兰中北部,榆中北部、安宁北部),谋划了476.1万亩(新建任务287.95万亩,巩固成果任务188.15万亩)“三北”工程六期建设任务,能形成新的森林面积150万亩,提高森林覆盖率7.6个百分点,力争在2030年末达到16%。“这一宏伟规划的实施,必将为兰州的生态环境带来更为显著、更为深刻的改善。”市林草局党组书记、局长严振德充满信心地对记者说。

截至目前,我市已完成“三北”工程六期项目第一阶段的申报入库工作,其中:在建项目3个,总投资7.02亿元,总规模122.04万亩。启动申报第二阶段(2027-2030年)任务,进一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建设北疆绿色长城和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力争将兰州市“三北”工程六期建设项目打造成优质工程。

“坚定不移地推进‘三北’工程建设,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实的举措,提升工程建设质量和水平。”市林草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今年,计划完成林草生态修复43.62万亩,其中“双重”项目19.17万亩、“三北”工程24.45万亩,新启动20.54万亩营造林建设。通过实施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工程,精心打造一批生态建设示范样板,为全国的生态建设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吕胜军 文/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