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克制了整整4年后,莫迪政府终于认清了局势。
印度外长苏杰生近日在一次智库活动中表示,中印之间会在“可预见的未来”中遇到一些问题,但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而不引发冲突。他承认:“2020发生的事情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印度外长苏杰生:中印之间会在“可预见的未来”中遇到一些问题
苏杰生还提到:“我们感觉,自去年10月以来,两国关系有所改善,我们正在一步步尝试能否重建关系,消除2020年边境冲突所造成的一些损害。”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苏杰生表态的前一天,中印举行了边境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第33次会议。随后,中印又举行了外交部高级官员磋商,级别为司局级——两场会议都在北京举行。
根据中方的通报,在边境事务磋商的会议上,双方本着“积极、建设性和前瞻性的态度”,就落实划界谈判、边境管控等达成的共识,全面深入交换了意见。
【苏杰生承认:“2020发生的事情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我们都知道,面对印度的挑衅,中国在边境的对峙中克制了整整4年,直到去年10月,中印领导人在俄罗斯喀山举行会晤的前夕,印度方面宣布,两国就边境巡逻问题达成了协议,双方回到2020年状态,一线人员的脱离工作已经完成,4年的军事对峙结束。
印度还对中国做出了三大承诺:承诺互不攻击,承诺不允许使用己方的领土来攻击对方;承诺不支持危害任何中国的恐怖主义和分裂主义活动。
随后几个月,中印高层接触对话频繁,双边关系缓慢恢复。就在上周,印度总理莫迪在一次采访中表示,中印两国偶尔出现分歧在所难免,而对话是建立两国稳定关系的关键。
【过去几个月,中印高层接触对话频繁,双边关系缓慢恢复】
吃了4年苦头后,印度终于算是稍微认清了局面,选择在对华战略上“低头”。过去4年来,由于边境争端,莫迪政府加强了对中资企业的限制和审查,以所谓“国家安全”为由直接禁止了上百款中国的APP,同时为了保护“印度制造”,对中国商品的进口施加诸多限制。
然而莫迪政府的这些“骚操作”并没有什么成效:自2020年以来,印度从中国的进口增加了55%以上,贸易逆差更是近乎翻了一倍,中国继续保持印度第一大进口来源国的地位。
“中国制造”坚挺依旧,而“印度制造”却仍然是扶不起的阿斗。这4年间,莫迪为“印度制造”战略花了2300亿美元,但制造业占GDP的比例不升反降。尤其是电子制造业,因依赖对华供应链却无法正常进口,4年内损失超150亿美元和10万个就业岗位。
在边境问题上,印度的高强度军事部署不仅没能从解放军这里占到一点便宜,反而导致自己的军费开支激增。去年印度的军费占GDP比重超过3%,远超中国的1.5%,以及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印度的高强度军事部署没能从解放军这里占到一点便宜】
除了严峻的经济现实,中美大国博弈出现的新局面,也是印度调整其对华战略的关键动因。
尽管印度在美国的“印太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两国间的合作始终存在结构性矛盾。尤其是特朗普上台后,关税大棒直指印度,即使是莫迪亲自上门拜访,也没有从特朗普那里捞到一点好处,双方之间的利益分歧暴露无遗。
特朗普已经宣布,他将在4月2日对全球所有国家征收“对等关税”。而有白宫消息人士指出,除了“对等关税”外,特朗普还将重点对“肮脏15国”征收额外关税。所谓“肮脏15国”就是对美贸易逆差最大的15个国家,其中就包括印度。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连传统盟友都照打不误,更何况印度?
中美大国博弈出现的新局面,也是印度调整其对华战略的关键动因
最近有消息称,莫迪政府正在考虑解除对中国的部分贸易限制,允许从中国进口更多商品,以应对美国即将加征的关税。
现实主义至上的莫迪就这点好:一旦转起身来,他转得比谁都快。
事实上,莫迪政府的政策转向,也折射出了印度国内政治生态的变化。过去四年,莫迪借边境问题发挥,炒作所谓“中国威胁”来强化起民族主义叙事,巩固印人党的执政基础。
然而经济、民生问题的持续恶化,让印度普通民众对莫迪的这一套叙事逐渐失去了耐心。印人党虽然赢得了去年6月的选举,但优势被对手国大党显著缩小。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理性声音在印度国内崛起。印度的工商界、战略界开始反思莫迪政府的对华鹰派政策的代价。去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印度受访企业支持放宽对中国的贸易和投资限制,认为此举有助于印度“恢复经济增长”。
但最后还是要强调一句:我们欢迎中印关系恢复正常化,但解决问题不能光靠莫迪政府的一张嘴,印度的诚意要通过实际行动来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