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报道,傍晚时分,华灯初上,湖需汉寿县委大院内,陆续出现散步的身影。自从彻底拆除围墙后,每到下班,这里便成为周边市民茶余饭后的休闲之处。旁边紧邻的县政府大院同样不见围墙,一些市民正在打羽毛球。实际上,在湖南省汉寿县,向市民敞开的,不仅是县委、县政府大院。2022年,该县启动“拆围透绿”工程,县委、县政府带头,县城除中小学校外38个机关和事业单位,全部拆除了围墙。
当汉寿县政府大院的最后一段围墙轰然倒地,这座湘北小城完成了一次极具象征意义的城市手术,38个机关事业单位的围墙消失,不仅是混凝土结构的瓦解,更是横亘在权力与权利之间的无形高墙的崩塌。这一场景颠覆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衙门深似海”的权力意象。当38个机关事业单位的围墙轰然倒塌,汉寿县不仅拆除了物理屏障,更推倒了一道横亘在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心理高墙。这场始于停车难的治理实验,正在改变着民生的温度。
汉寿县委大楼前,晨练老人与上班公务员共享同一片广场的场景,这种空间重构暗含深意:政府院落的“私有属性”被重新定义为公共基础设施。传统衙门式布局强调威仪与区隔,而开放式大院则将科层制建筑降维为城市家具。当政府食堂、卫生间向公众开放,公共服务的毛细血管被打通,曾经森严的机关大院正转型为24小时不打烊的市民会客厅。
面对开放可能引发的管理难题,汉寿交出了漂亮的解决方案:取消门岗但增设电子监控,免费停车却严管乱停乱放。这种“放管结合”的智慧:过去以锁车维持的刚性秩序,如今通过资源供给实现柔性治理。这印证了政治学家福柯的洞见:“治理术的精髓不在于禁止,而在于引导流动。”
当舆论为汉寿模式喝彩时,质疑声同样值得倾听,中西部某县曾效仿开放政府大院,却因流浪人员滞留引发办公秩序混乱;东部某市开放机关食堂后,出现市民与公务员争抢餐位的尴尬。这些案例警示:空间开放的边界需要精细设计。但办法总比困难多,“电子安防设施升级”与马亮倡导的“门禁分级管理”,会为破解开放难题提供了思路,既要拆除有形的墙,也要建立无形的规则框架。
保安不再查验证件,市民自由使用机关停车场,政府的“神秘感”被阳光穿透,这种透明化进程需要双重勇气:既要有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习气的政治决心,也要有应对开放风险的治理智慧。汉寿县的经验表明,数字化监控与物理安防的协同升级,能够有效平衡开放与安全,全县机关单位未因拆墙发生重大安全事件,反而通过增设194个智能摄像头提升了整体安保水平。
当国务院2016年提出“单位大院逐步打开”时,或许未曾预料到,真正的突破发生在县域而非中心城市——这恰印证了“基层首创”对改革进程的特殊价值。
当政府大院成为市民的“会客厅”,当机关卫生间向游客开放,这种空间共享背后是权力伦理的重构:公共部门不再独占优质资源,而是将发展红利具象为可感知的民生温度。在汉寿县的傍晚,散步的市民与加班的公务员共享同一片灯光,这种画面或许比任何政策文件都更能诠释“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