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力保护赛道正在技术大爆发。

出生率和妊娠意愿的下降是全球难题,这也使得生育力保存迫在眉睫。

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政策层面已开启系统性响应。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发放育儿补贴,用真金白银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各地配套支持生育友好型社会政策也在快速落地。

但难以回避的现实是我国的女性生育力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男性精子质量也在断崖式下降,不孕不育率持续攀升。生育力保存技术成为突破时间窗口的关键工具。

生育力保存也是育龄女性的刚需。在允许单身女性冻卵的香港,虽然冻卵活产率并不算很高,但香港的冻卵业务仍然呈现高涨态势。香港持牌的中心存储的卵子从2019年的5104个增长到2023年的2万多个。根据锦欣生殖2024年财报,锦欣生殖美国冻卵业务高速增长,取卵周期数同比增加了16.2%。

在政策红利释放与市场需求爆发的双重引擎驱动下,我国生育力保存产业正迎来黄金发展窗口期。

虽然生育力保存需求高涨,但很多影响生育力下降疾病的治疗方案却十几年不变,处于发展停滞中,对于发病机制也知之甚少。许多疾病都亟待新的诊断方案和治疗方案,市场空白巨大。

而今,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等影响生育力的疾病正在从被看见逐渐到被解析。针对生育力保存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正处于技术爆发期。

01

多囊卵巢综合征迎新曙光

总的来看,女性生育力是指女性产生健康的卵母细胞、受精正常并孕育胎儿的能力,与卵巢储备、输卵管通畅度以及子宫内膜容受性等因素密切相关。狭隘的女性生育力定义则指卵巢功能,包括卵母细胞的质与量。


女性不孕的主要原因 数据来源:腾讯医典

一位生殖内分泌主任医师表示:“女性生育力保存最应重视的就是卵巢功能保护。输卵管通畅度、子宫内膜容受性差,医生还可以通过药物和手术治疗,以及采用试管婴儿等辅助生殖技术,而卵巢功能下降通常是不可逆的。”

影响卵巢功能的疾病都是高发疾病,包括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子宫内膜异位症、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以及肿瘤治疗。这些疾病领域有着产业机遇。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内分泌病,影响全球超过10%的育龄妇女,也就是说每10个育龄女性就有一个受PCOS影响,在美国,大约为500 万女性受 PCOS 影响。PCOS也是女性无排卵不孕症最常见的原因,同时还会带来肥胖、糖脂代谢异常等代谢问题。

一位妇科主任医师表示:“八十年代,在我上学时,老师讲到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时说,这个都不用讲,很少人得这个病。但如今,这个疾病已经是一种常见病。”

但由于目前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生以及高雄激素血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治疗手段十分有限,并且均为对症治疗,效果并不理想。PCOS目前采用off label或者避孕药进行调节,目前还没有FDA批准的治疗PCOS的药物。目前无法彻底治愈。

临床困境折射出产业机遇,近年来多囊药物研发迎来突破。

其中一大突破性进展来自中国团队,复旦大学汤其群教授团队在《Science》上发表了青蒿素类衍生物治疗多囊的成果,在动物模型中,青蒿素衍生物能够抑制卵巢里面雄激素的过量合成,降低卵巢中囊状卵巢的数量。成为治疗多囊的潜在新药。

“药王”GLP-1也展现了治疗多囊的潜力。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模拟肠促胰岛素的作用,增加胰岛素分泌,同时抑制食欲,从而帮助控制体重和改善糖代谢。这对于PCOS患者常见的肥胖和胰岛素抵抗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和铂医药孵化的HBM Alpha Therapeutics在研一款多囊卵巢综合症(PCOS)的创新抗体疗法HAT002。HBMAT开发的抗体疗法HAT002靶向与先天性肾上腺增生症(CAH)共享的内分泌调节通路。CAH和PCOS均涉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的功能异常,HBMAT通过靶向这一通路,旨在调节激素水平,从而改善PCOS患者的症状。

器械消融治疗多囊同样受到关注。海外企业May Health尝试通过射频或超声引导下的经阴道消融产生雄激素过量的卵巢组织。这一技术在可行性研究中,44%的接受治疗的女性在手术后的三个月内自发排卵,随着再次引入促排卵药物,这一比例在此后的时间内增加到65%。2024年,May Health B轮融资2500万美元。

相比于PCOS广泛的患者和增高的发病率,虽然在研疗法不断增加,潜在的治疗方法仍然是稀缺的。

02

子宫内膜异位症早期诊断迎突破

除了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取得新进展外,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早期诊断也迎来了技术突破。

子宫内膜异位症也是会累及卵巢的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常见的慢性妇科疾病,育龄期妇女的发病率为5%~10%,由于病灶最常累及卵巢,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会形成巧克力囊肿,直接影响排卵能力。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困境在于早期诊断难。研究显示70%的PCOS患者未被诊断,超过三分之一的患者诊断延迟。

腹腔镜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金标准。然而,由于腹腔镜检查属于有创检查,存在损伤和麻醉风险。这导致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延迟诊断,即便在发达国家,诊断延迟的时间也通常在七至八年之间;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诊断延迟的时间可能超过十年。

早期诊断现阶段还需要突破技术瓶颈。因为外周血及子宫内膜的许多标志物尚无一种能准确诊断内异症,所以找到可靠的生物标志物早期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趋势。

国内企业有望打破这一技术瓶颈,实现早期诊断的突破。合凯维生命科学全球首创内异症检测产品HerResolve,HerResolve仅需一管外周血样本,就能实现高达 92% 的诊断准确率。这一体外诊断产品已经进入FDA注册临床阶段,有望今年获批,HerResolve有望为全球第一个获得FDA认证的子宫内膜异位症非侵入性检测。

由于PCOS病因尚不明确,目前也无法彻底治愈。针对这一治疗困境,全球有多个潜在创新疗法。

欧加隆有一款处于二期临床阶段的新疗法:FOR-6219。欧加隆是从默沙东独立出来的专注于女性健康的药企。FOR-6219的特点是有可能在不影响全身激素水平的情况下局部作用于靶组织。这种潜在的选择性活性允许其作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长期治疗选择。

国内企业和其瑞针对中度至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开发了一款单克隆抗体,靶向泌乳素受体(PRLR)。

展望未来,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法突破还需要依靠基础科学的突破,只有更好地了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才能研发出更好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03

生育力保存需避免医源性损伤

在女性生育力保护领域,医源性生育力损伤的预防与修复正逐渐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全国人大代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内分泌科创科主任、首席专家阮祥燕曾指出,因放化疗,每年至少有百万女性失去生育力。

对于恶性肿瘤患者以及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血液病的非肿瘤患者而言,化疗和放疗虽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但会对卵巢功能造成损伤,可能导致医源性早发性卵巢功能衰竭(POI),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育能力。

针对医源性卵巢功能早衰,患者术前可考虑冻卵、胚胎冷冻以及卵巢组织冷冻与移植。与冷冻卵母细胞和胚胎相比,卵巢组织移植不仅可以恢复生育力,还能恢复激素分泌功能。

卵巢冷冻是将女性卵巢组织取出后进行低温冷冻保存,待未来有生育需求时,再将冻存的卵巢组织复苏并移植回患者体内。据报道,全球已有超过1万名女性接受了卵巢组织冻存,其中360多例患者经历了卵巢组织移植。移植后,95%的女性恢复了卵巢内分泌功能,卵巢功能的平均持续时间为2至5年,且已有200多例健康子代通过此技术诞生。

手术同样可能对卵巢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例如,在卵巢良性肿瘤(如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畸胎瘤、囊腺瘤等)的手术治疗过程中,机械和电热损伤不仅会破坏正常的卵巢组织,还可能影响卵巢的血供,进而导致卵巢功能减退。

此外,医源性子宫内膜损伤也是女性不孕难题的重要诱因之一。宫腔镜手术和人流手术等宫腔操作极易损伤子宫内膜,引发宫腔粘连和子宫内膜疤痕纤维化。据《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刊发的数据,近五年国内每年人工流产数近900万例,人工流产可能引发输卵管堵塞、宫腔黏连、子宫内膜异位等并发症,并可能导致女性继发不孕。国内的流产手术还呈现低龄化趋势。减少流产数量,一方面需要科学避孕,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医源性损伤。

目前,子宫内膜损伤的治疗主要依赖于宫腔松解术,并辅以药物治疗,如口服雌激素,或使用防粘连的医疗耗材,如宫腔球囊、节育器和透明质酸水凝胶等。然而,这些方法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但操作复杂,且难以从根本上修复子宫内膜,实现宫腔内环境的全面恢复。

令人振奋的是,国内企业贤石生物在这一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该公司研发的子宫内膜修复材料,采用先进的脱细胞技术和生产工艺,成功研发出独特的脱细胞生物基质微纤维。这一创新产品目前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并有望于今年正式上市。这不仅为子宫内膜损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女性生育力保护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

当然,生育力保存也不能忽视男性生育力下降,精子质量正在断崖式下降。人类精子库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合格精子的捐赠率逐年下降,从2010年的约40%降至目前的约20%。

据美国疾控中心(CDC)调查,人们选择辅助生殖技术的原因有28%是男性不孕因素。然而在生殖健康领域,几乎所有的创新都集中在女性身上,男性生殖健康领域的创新相对较少,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生殖健康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市场。随着全球生育力不断下降,围绕生育力保存的创新技术将打开新的蓝海。

但很多初创公司往往聚焦于某一特定的细分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制约其可扩展性以及长期盈利能力。从欧加隆、金赛药业等女性健康头部企业布局来看,提供全球周期解决方案,深入洞察女性健康需求,能够从细分领域中扩展到更大市场的企业有望获得融资。

*封面图片来源:123rf


如果您认同文章中的观点、信息,或想进一步讨论,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