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大学,还是文理学院?

文丨Linda 编丨Thea

上周,藤校放榜后,外滩君也第一时间做了分析(点击可查看)。

而文理学院也陆陆续续放榜了,从TOP10的录取情况看,大部分差别不大。有瓦萨学院这样offer增加的,但也有像韦尔斯利学院、卡尔顿学院、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这样大减的。

威廉姆斯学院 12(去年13)

阿默斯特学院 3(去年6)

斯沃斯莫尔学院 38(去年30)

鲍登学院 5(去年6)

波莫纳学院 11(去年14)

韦尔斯利学院 24(去年41)

卡尔顿学院 44(去年65)

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 10(去年17)

哈维穆德学院9(去年7)

瓦萨学院62(去年45)

作为美国大学一部分,文理学院录取的冷暖其实也是同调的。但作为一个比较小众的群体,对文理学院的疑问、好奇,甚至刻板印象,一直没停过。

文理学院和综合大学(大U)究竟有多大区别?

他们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

两类院校的学术水平有没有明显的高下之分?

它们的学费、奖学金差得很多么?

学生们毕业后的职业规划会不会有所不同?

关于这些问题,在文理学院和大U都学习和工作过的朋友,有着相对客观的一些判断。

外滩君对谈了两位老朋友:

大一在维思大学读生物专业,大二转学到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学习的Isabella

本科毕业于斯沃斯莫尔学院,在牛津大学读完硕士后在芝加哥大学攻读人类学博士,并担任写作讲师的平逸凡。

请他们来聊一聊在文理学院和大U学习、工作的真实感受。


综合性大学,还是文理学院?

按学校类型择校,或许是个天大的误会

说到对综合大学和文理学院的印象,外滩君和很多国际学校的老师聊过,大家都说在申请时,一视同仁。

可架不住在不少家长心里,终究还是声名在外的综合大学更胜一筹。

但从那些真的上岸了文理学院的同学看来,其实二者的差别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泾渭分明。真正的差别,还是就读体验带来的适配感。

Isabella属于对大学没有太多执念的类型。

她十岁随留美的父母回国,上的是体制内高中,本来一切都按部就班,但是看到保送专业里没有自己喜欢的生物专业,这才计划本科留学。

申请大学时,Isabella最先考虑的就是能不能读上自己喜欢的专业,这也她看中维思大学的原因。

入学后,学校氛围没有让她失望,甚至课外活动上很同调,她还找到了组织,坚持自己做公益的习惯。

但日子久了,学校的位置问题成了一个困扰。

学校距离纽约市大约三个半小时的车程,她每次放假回国又坐长途车又要赶飞机,总被折腾得疲惫不堪。


况且,Isabella还是更喜欢城市化的氛围,日常出去社交、看展、逛街,都要花很多时间进城。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她听到了哥大巴纳德学院学生的分享,听对方聊到在城里上学的日常,Isabella动心了。

这是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女校分院,它既保留了文理学院的气质,又因为关联哥大的选课系统,共享了很多哥大的资源。并且,它的转校名额比哥大要多出一些。

没有太多犹豫,Isabella提交了转学申请,并顺利获得了录取。

事实证明,这个决定真的做对了。

转校以后,Isabella不仅可以凭着哥大的学生身份,在各种博物馆、艺术展、剧院等享受优惠。也能经常约朋友们在纽约逛街、吃美食,好好享受城市里的休闲时光。


纽约现代艺术馆

这些,都让她的大学生活有了更适合自己的节奏。

不过,与Isabella刚好相反,平逸凡选择在斯沃斯莫尔学院完成本科的四年学业,正是因为学校在近郊,环境清幽、秀丽,适合好好享受读书。

平逸凡是独自出国上的美高,他成绩不错,但能得到的家人建议有限,申请大学全靠自己一点点摸索,也并不了解文理学院。

但或许是命运使然,他去费城的另一所综合大学面试时恰好多出半天空闲,就提前申请了同城斯沃斯莫尔学院的面试。

从进校门起,一路的体验就让他隐隐觉得,自己和这里有缘分。


面试平逸凡的是一个印度小哥,虽然一丝不苟地穿着西装,却非常平易近人。

他主动地起身与平逸凡握手,也没有摆出面试官的架子马上提出问题,而是先聊起了自己的入学经历,聊到他并不是为了找一个多么好的工作而来到斯沃斯莫尔,而是有学术上的抱负和坚韧的初心。

当平逸凡聊到自己高中学习数学和化学时的经历、对跨专业研究的思考,两人更是感到了共鸣。

平逸凡只觉得,能到斯沃斯莫尔学院学习,就是他最理想的十八岁的样子!而之后的一切都显得水到渠成。

综合大学,还是文理学院?

Isabella和平逸凡都不曾从分类上去考虑。

平逸凡观察过身边的美国本土同学,他们对综合大学和文理学院一视同仁,觉得不过就是不同的大学而已。

而Isabella也是一直遵循着自己的专业兴趣,只不过最初没有考虑到地理位置带来的不适,不过大学的转校制度也提供了一个转换环境的机会。

择校的确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事情,但光靠网络和中介给出的“被框起来”的一条条信息远远不够。

除了针对自己的兴趣和偏好做选择,如果有条件,亲自到目标院校的校园内看看,亲身感受一下学校的风貌和氛围,比严控校园类别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所”大学。


抓住优势,才是大学四年的正确打开方式

不过,不能否认的是,因为发展历史上的差别,综合大学和文理学院在教学形式、社群构成上的确有一定的区别。

但只要规避短板,好好利用学校的优势资源,其实在两类学校里都能如鱼得水。

关于两类高校的教学问题,互联网上有一个非常大的误区——认为“大U=不重视教学”。

排名比较靠前的顶尖大学当然也很注重本科教育。只不过,因为教学制度上的不同,需要学生更主动地去争取关注。

大家直呼“真香”的文理学院小班教学,也不是人人都能在第一时间适应。

比如网友“这个北北”在播客中就提到,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大家的发言良莠不齐,有人明明说的不怎么样却喜欢滔滔不绝,让初入小班课堂的人会觉得一堂课都很无聊。

直到毕业的时候,同学们都经历了四年的小班训练,才感受得到自己的逻辑能力、表达能力,真的提高了一大截。

Isabella在两类高校的本科阶段上课时间差不多,面对教学方式的转变时,并没有太多不适应。

不过,大U的课程一般讲得比较快,更需要课前预习和课后消化。

Isabella很怀念文理学院的老师们声情并茂地讲解和充满激情的状态,老师们在课堂上总能对重要知识点的精髓点播一二,引导她去进行更深的思考和感悟,课堂上的收获远不只知识本身。

在斯沃斯莫尔学院读到毕业的平逸凡,更是对文理学院平等、关怀的氛围,深受感动。

一开始,他认为自己竞赛成绩优异,就自信地选择了数学荣誉课程,但第一次考试成绩非常不理想。

他觉得自己“死定了”,老师根本不会管他这种“不够聪明”的学生。

但他的老师非常敏锐地察觉到这名学生虽然基础不太好,思维却很不错。

他不但没有放弃平逸凡,每周抽出时间亲自辅导一两道题,还推荐平逸凡每周三去参加学长学姐助教们提供的一对一辅导活动。


斯沃斯莫尔的日语系受赏会

平逸凡评价他数学系的师哥师姐们“聪明又懂得分享”。在新生听不懂的时候,他们会很耐心地一步步退回来,从头讲清楚为止。

后来,平逸凡接触到人类学,决定双专业后,在老师的帮助下写作水平和阅读水平也逐步提高。

大三那一年,他也开始像帮助过自己的前辈那样成为“学生里的老师”。大四时,他成了写作中心的学生负责人(Lead writing associate)。

平逸凡至今提起大学的这些学习经历来仍然激动不已,他说,斯沃斯莫尔给他的改变是翻天覆地的,把他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平逸凡本科期间在宾大主持活动

相较之下,大U因为学校体量大,所以资源更多、机会更多,也是不争的事实。

不仅仅在学术层面,社团活动也是一样。

Isabella所在巴纳德学院,背靠哥伦比亚大学。每天上课的时候,同学们都会收到不同社团的招新传单,让人眼花缭乱。

因为哥大就在纽约,很多科研机构和学校相关社团联系非常紧密,对于Stem路线的学生们来说非常友好。


Isabella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早早地加入了牙医社。

她希望毕业工作几年积累一点经验,然后继续读研深造。牙医社的校友们,可以为她推荐工作或将她引荐给合适的导师。

但问题是,学生数量多也带来了更大的竞争,社团的竞争压力同样不小,即便不那么热的团体也只有八九分之一的录取率,像一些和校企合作很多的商科社团,更是让学生们挤破脑袋去申请。

这些社团真的会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非常强大的助力,加入进来就能让他们的一只脚踏入了咨询或者金融行业。

如今已经在芝大负责一些本科教学工作的平逸凡还提到了另一种观点,他认为大U虽然有海量的学术资源可以争取,但这些资源被研究生院稀释掉也是很普遍的现象,它们在本科阶段未必“效用明显”。


芝加哥大学校园

所以,综合大学的同学们面对繁多的信息和资源,如何合理地筛选和利用是个问题。

像Isabella这样保持住理性,就很容易找到和自己匹配的学术和社群资源。主动地根据需求来抓取,就不会陷入特别疲惫的内卷中。

而像平逸凡本科那样的文理学院,虽然学术资源和社群资源没有大U那么丰富,但平均到每个学生身上并不会少,大家不需要争抢,也足足够用。

其实,每个教育环境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好好地为自己的学习和发展做出规划,挖掘出学校的优势加以利用,才是大学四年最好的打开方式。


文理ORU?共性远远大于不同

互联网上对文理学院和综合性大学都贴了很多标签,如文理学院更注重精英教育、是人文社科强校、但过于理想化,就业形势困难;大U则专业全面、资源丰富、有名校光环,但社交了冷漠等等等……

这些标签往往反映了大家对教育模式、校园文化或社会认知的的刻板印象。

比如,这些常见的误解:

总有一些人望文生义,认为文理学院=只有文科。

其实许多文理学院提供理科课程,且毕业生进入医学院、科研领域的比例很高。

像Isabella在维思大学选择的生物相关专业,甚至是文理学院传统的优势学科。

文理学院注重通识教育,以本科教育为主,很少设研究生院。


图源:pexels

但因为其小班教学的模式,更扎实的学术训练,以及导师制的深度支持,让互联网上一直有一种声音:想要搞科研继续升学的人才去考文理学院。而实际情况也未必如此。

在美国的就业市场上,综合类大学和文理学院的就业方式并没有很大区别,TOP100和TOP200的院校也没有非常明显的差距。

很多大厂会直接到一些特定的文理学院做校招,一些靠近华尔街的院校,即便排名更靠后,它的学生也更容易获得在华尔街工作的机会。

平逸凡所在的斯沃斯莫尔学院的中国同学们,大部分都走入了职场,反而像平逸凡这样继续做学术,一直考到博士的反而不是大多数。

平逸凡毕业以后在芝加哥大学继续深造,从事政治经济研究,这些年也一直在关心年轻学生们毕业后的情况。

在他看来,与其说学校性质影响了就业情况,倒不如说经济的下滑趋势让所有的大学生都面临了更严峻的现实困境。


图源:pexels

在焦虑情绪的催化下,很多家长对综合类大学和文理学院的判断渐渐偏离了真实的轨道。

他们希望前置一些“不同”,来确保自己为孩子选择了一条更正确的道路。

与此同时,人们比以往更加关注两类大学的性价比,认为综合类大学的学费或许便宜一些。这倒是说对了一小部分。

在美国本土,公立的综合大学对本州的学生确实有大幅的优惠。

但是外州的学生和留学生是享受不到这个好政策的,他们付出的学费和文理学院没有非常明显的差异。

甚至,因为综合类大学多在市区,他们的住宿费用还要更高一些。

人的成见像一座大山,还没有翻越高山的人靠想象制造一些“矛盾”。

但在两类大学都体验过一段时间的Isabella和平逸凡却有一个共同的观点:“(我呆过的)这两所学校很像。”

文理学院与综合性大学虽在规模与定位上有所不同,但它们教育内核上的共性远远大于差异。

两类高校都以培养批判性思维为核心目标,偏爱有好奇心、有活力、善于思考,有勇气改变世界,乐于奉献自己的好学生。

诚然,因为文理学院在国内的认可度问题,一些想要回国发展的学生们还是会从实际出发选择更稳妥的综合类大学。

但不论做出何种选择,教育的主动权始终在学生自己手中。

那些能够利用好学校的资源和优势,知道自己核心需求在哪里的人,才能够通过努力,一路向前。

配图除标注外,均由受访人提供。

4月8日19:00

星河湾双语学校高中部副校长

升学指导办公室主任 张力

从数据趋势、政策影响到教育规划

为大家带来一份“以终为始”的成长指南

作者招募&投稿 |tbeducation@daznet.cn

提供内容线索 |微信:waitan2022

转载&合作 |微信:waitan2022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