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欧洲的超市货架上,看到食品包装上那醒目的“不含中国成分”时,内心是否被深深刺痛?这看似简单的几个字,却像一把利刃,划开了我们民族自尊心的伤口,是对全体中国人的公然羞辱,更是我们难以承受的耻辱。
曾经,中国食品安全领域的几起恶性事件,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地沟油事件等,如阴霾笼罩,不仅给国内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身心伤害,更让中国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一落千丈。这些不良事件被西方媒体恶意放大,成为了他们抹黑中国食品的“有力武器”。他们无视中国食品行业在监管加强后取得的显著进步,无视众多中国食品企业在提升品质上的不懈努力,固执地将“问题食品”的标签牢牢贴在中国食品上。部分欧洲消费者受此舆论影响,对中国食品产生了深深的不信任,甚至恐惧。而欧洲的商家为了迎合这种偏见,在利益的驱使下,将“不含中国成分”印在食品包装上,当作吸引消费者的卖点。这不仅是对中国食品的歧视,更是对中国的不尊重,是一种极其恶劣的商业霸凌行为。
从经济层面看,这种带有歧视性的标注严重阻碍了中国食品出口。众多中国食品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失去了欧洲这片广阔的市场,订单锐减,经营陷入困境。无数从业者的心血付诸东流,他们为提升产品质量付出的努力被完全忽视。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更对中国的食品产业供应链造成了冲击,导致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受到制约,大量就业岗位面临威胁。从文化角度而言,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美食本应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友好使者,如今却因为这些不实的标签,让中国美食在欧洲市场上举步维艰。中国美食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传统技艺被欧洲消费者拒之门外,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也因此受到了负面影响。
面对这种耻辱,我们绝不能坐以待毙。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食品生产的准入门槛,对违法违规企业进行严厉打击,让每一个从业者都敬畏法律,不敢触碰食品安全的红线。同时,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食品标准的制定,向世界展示中国食品行业的新风貌和新成就,用事实打破西方的偏见。食品企业更要肩负起社会责任,将食品安全和品质提升放在首位。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严格把控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以优质的产品赢得国际市场的认可。
中国食品不应被这种歧视性的标签定义,我们有能力、有决心重塑中国食品的国际形象。让我们共同努力,摘掉这顶“耻辱的帽子”,让中国食品再次昂首走向世界,成为让国人骄傲、让世界称赞的优质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