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津日报
清明前夕,天津医科大学的师生来到蓟州元宝山庄追思为医学事业捐献遗体的志愿者。一束束菊花轻触“奉献碑”的瞬间,1300个金色的遗体捐献者名字在师生的凝望中闪耀。这些被学生们尊称为“大体老师”的遗体捐献者,以其逝后的身躯筑起临床医学的脊梁,他们也在一段人生旅程之后开启了另一段超越生命的文明接力。
这是逝者爱心与医者仁心的心灵之约,这是社会进步与文明新风的时代共情。
这段旅程始于遗体捐献者在遗体捐献登记表上的郑重签名,这份登记表不仅是法律文书,更是将生命托付给未来医学生的承诺。当遗体捐献者去世,这份承诺即变为现实。他们的名字被赋予一个专属档案编号,这些数字如同打开临床医学之门的“密码”,引领着“大体老师”的生命从解剖台向手术台的升华。在天津医科大学生命意义展室陈列的百余份泛黄遗嘱中,“愿作医学铺路石”的笔迹感人至深,这是所有“大体老师”共同书写的无声誓言。展室中,天津医科大学首任校长朱宪彝的器官标本格外醒目。朱宪彝教授将自己的全部乃至身躯都奉献给新中国的医学教育事业,树立起崇高风范。
当遗体捐献者的生命谢幕,红十字会专车便成为他们走向下一段旅程的摆渡车。人体器官捐献服务队的志愿者为遗体捐献者轻覆素色衾被的瞬间,无影灯下的医学启蒙已悄然开启。在解剖实验室,医学生们以默哀等仪式迎接“第一位手术患者”。手术刀触碰的肌体似乎仍有余温……教学结束,师生们细致地为“大体老师”重塑轮廓,鞠躬致敬,这不仅是对遗体的尊重,更是医者仁心的行动体现。
元宝山庄“奉献碑”上年复一年增列新名,一个个金色的名字历经岁月勾勒成文明年轮。这些遗体捐献者用人生最后的奉献,诠释着“大爱无声”的生命礼赞。
刘欣 董晓晴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