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现代男人还在为“成功人士”的标签内卷时,清朝猛将的终极称号玩的更狠。我们在“辫子戏”中,如果出现“满清第一巴图鲁”,多半是某位傻大粗硬即将登场。

在真正的清朝历史上,凡是能获得“巴图鲁”这个称号的,本质上是一场用脑袋当筹码的“饥饿游戏”。满清帝王们早就明白了男人的终极容易:给他们一个华丽的“英雄皮肤””,比发万两黄金管用百倍!



一、巴图鲁真相:从血海尸山到影视神话

在电视剧里动辄“第一巴图鲁”满天飞,实则清史中根本查无此号!

关于巴图鲁的起源,有满语和蒙古语两种说法。早在《元史》中,就出现过很多、“拔都儿”、“把都儿”、“八都鲁”的记载,这些都是“巴图鲁”的同名音译。

满语的巴图鲁是baturu的译音,“巴图鲁,满洲语,勇也,旧作霸突鲁。”

当努尔哈赤东征西讨,为满洲开创基业之时,为了继承先世遗风,酬奖有功文臣武将,将“巴图鲁”作为一种赏赐手段,大量赐封有功将士。

真实战场上,能得“巴图鲁”称号的,已是人中龙凤。



天聪三年(1629),喀克都里跟随皇太极讨伐大明。《清史稿》记载:“围遵化,八固山环城而攻,分隅列阵。继之,城遂拔。上嘉喀克都里造攻具如法,督兵先诸军登城,亲酌金后奖劳,进二等总兵官,赐号‘噶思哈巴图鲁’。

乾隆帝在《三巴图鲁歌》中亦有“巴图鲁者勇冠军”5之句。因此,作为赐号之巴图鲁,为“勇将,勇士”之意,也可转译为“英雄”,因此,巴图鲁又称为“勇号”。

噶思哈”,满文的意思是“疾如飞鸟”。意思就是,说这位武将善于突击,率领部队攻击速度贼快。

清朝前期,能获得“巴图鲁”名号的,都有个前缀。褚英赐号“洪巴图鲁”,代善赐号“古英巴图鲁”,舒尔哈齐赐号“达尔汉巴图鲁”。

满清言情电视剧“钉子户”多尔衮就被封为“墨尔根戴青巴图鲁”,多尔衮的赐号是“墨尔根戴青”,简称墨尔根,汉语翻译就是我们熟悉的“睿亲王”。

多铎号“额尔克楚虎尔巴图鲁”,简称“额尔克”,汉语翻译为“豫亲王”。



二、巴图鲁的KPI有多变态

随着立下战功的越来越多,“巴图鲁”前面不再加美称。鳌拜的“满洲第一勇士”纯属后世杜撰,他真正封号不过是“巴图鲁”三字。

凡是电视剧中能够被提上一嘴的武将,基本获得过“大清第一猛男”。比如:苏克萨哈、莽依图、海兰察、阿桂、福康安、僧格林沁、关天培等等。据历史学家统计,清代初期获得赐号的共50人,其中努尔哈赤时期18人,皇太极时期27人,顺治时期5人。

想拿“巴图鲁”称号,绝非账下攒几颗脑袋那么简单。在清朝早期,能被赐予巴图鲁名号者并不多,而且获赠勇号者均为满族武将。

《雍正王朝》、《甄嬛传》中反复提到的大将军年羹尧,自始至终都没有获得过“巴图鲁”这一荣誉。雍正给年羹尧的是:“弓马娴熟”却拒赐巴图鲁,玩的“给你希望,但永不满足”。



其实,早在康熙征噶尔丹时就定下铁律:“单骑破阵、斩将夺旗”“救主护驾、扭转战局”四项条件,必须满足其一。

乾隆二十四年,是“巴图鲁”的转折点。乾隆搞出了“清字”与“汉字”,分流的骚操作。

乾隆三十八年(1773),福康安平定金川有功,获得“嘉勇巴图鲁”称号。福康安就成了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汉字的“巴图鲁”,和珅的弟弟和琳也获得了“巴图鲁”这一称号。

清朝最狠的是要数海兰察,这位《书剑恩仇录》中的大BOSS,从马甲兵一路砍到一等超勇公,身负27处刀伤,成了大清朝名副其实的“猛将兄”。

他在乌什血战中带箭冲锋的细节,在《啸亭杂录》记载为:“矢集如猬,犹大呼杀贼”。真正的猛人,连阎王殿的账本都要撕了重写。

三、三夺三赐背后的政治暗流

《甄嬛传》经常提到:雷霆雨露皆是君恩。

“巴图鲁”这一称号还可以晋升,也能够被虢夺。就像《资治通鉴》所言:"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在清朝战场上,“巴图鲁”的荣耀从来都是“薛定谔的猫”。

比如:许世亭因从征金川之功加“劲勇巴图鲁”。乾隆五十二年(1878),又因平定台湾林爽文有功,改赐“坚勇巴图鲁”。



比较点背,就是那种被剥夺称号的“巴图鲁”们。

乾隆时期,舒亮带着刚获得的“穆腾额巴图鲁”名号横扫大小金川。嘉庆元年(1796),舒凉又因“纵贼渡滚河”,被夺去“穆腾额巴图鲁”名号。

崇德六年(1641)正月,二等副将劳萨有罪,被革去“硕翁科罗巴图鲁”名号。八月,劳萨在锦州外城立下战功,又被恢复了“硕翁科罗巴图鲁”的赐号。

据军机处档案统计,1860-1874年间共有47名武将经历"夺号-复号"循环,平均每人消耗2.3个勇号。

最搞笑的当属同治元年的镶蓝旗猛将郭宝昌,这位跟《大宅门》导演同名同姓的人物,创下"三日失三号"的官场纪录。1862他因为剿捻立功赐号“卓勇巴图鲁”。



很快,因为曹州大败主将战死,事后追究他救护主将不力,惨遭夺号革职。戏剧性的是,两年后他在“捻首”张宗禹老巢反杀成功,不仅拿回"卓勇",还蹭蹭升级成"法凌阿巴图鲁"(智勇双全)。

真正的猛将,既要能在马背上砍人,更要学会在圣旨上翻跟头。

咸丰十年,武昌城外,把总雷正绾带着"直勇巴图鲁"的称号横冲直,五年后却在甘肃饿得啃树皮。当回军冲破防线时,这位游击将军的勇号和黄马褂瞬间蒸发。但历史总是充满黑色幽默——他靠着"自绑请罪"的苦情戏码,竟在半年后奇迹般拿回封赏,还喜提新皮肤"达春巴图鲁"(雷霆之勇)

据陕甘总督的奏折显示:雷正绾在职期间,一共被弹劾11次,其中9次因为战功被豁免。

在权力的钢丝上,能活下来的不一定是猛虎,但必须是打不死的蟑螂。更绝的是,这位在生死线上反复横跳的雷总兵,最后带着“双料勇号”全身而退,堪称晚清官场最强“伞兵”。



再如英翰于同治三年(1864)因剩捻之功,赐号“格洪额巴图鲁”。寻以请奖冒滥,夺勇号。后又立功复赐号“篷僧额巴图鲁”。同治四年(1865)晋号“达春巴图鲁”。光绪元年(1875),因随员招摇,为广州将军长善等所幼,夺号。 光绪二年(1876)卒,赠太子太保,复勇号,赐恤,溢“果敏”。

英翰第一次获得"格洪额巴图鲁"(刚毅之勇)时,恐怕没想到这个称号会成为他的"职业诅咒"。

这位汉军旗出身的狠人,先后经历:1864年因虚报战功被夺号→1865年靠剿捻复得"铿僧额巴图鲁"(雄鹰之勇)→1875年“请奖冒滥”再失荣耀。同治四年,晋号达春巴图鲁,光绪元年因为随员招摇,被弹劾后夺号,光绪二年,死后追授"果敏"谥号,复勇号。

其实,英翰的每次的夺号与复号,都精准踩中湘、淮军内斗的空档。当曾国藩要打压李鸿章时,他就成了制衡的棋子。

四、巴图鲁大甩卖

清朝初年,年羹尧求而不得的“巴图鲁”称号的艰难程度堪比诺贝尔奖,到晚期却跌成了超市的甩卖货。

清朝在乾隆年间仅有50人,此后巴图鲁称号开始了大批发。嘉庆朝白莲教起义时,一场战役下来就能批发50个勇号;



同治年更魔幻,为了镇压太平天国、捻军及其它起义中立有战功的武职官员,就大量采取赏给巴图鲁勇号的形式同治六年(1867)十一月,赏巴图鲁名号者为111人;同治七年(1868)八月,陕西官军“抗匪”出力112人被赏给巴图鲁名号。同治十年(1871)十月,甘肃荡平金积堡、肃清宁夏灵州出力,赏给巴图鲁名号者竟达223人之多。

左宗棠麾下杨昌濬,竟因“运粮有功”混到“达桑阿巴图鲁”。

尾声:当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京师,最后一位“法什尚阿巴图鲁”恩泽在朝阳门被机枪打成了筛子。那些用血肉堆出的勇号,在炮弹面前碎成了笑话。一个残酷真相摆在人们面前:冷兵器时代的雄性美学,终究敌不过马克沁的钢铁洪流。

历史的车轮轧过,碾碎所有虚名,只留下带血的生存法则。现代男人还在为“车房存款”焦虑时,不妨看看国博橱窗里的巴图鲁腰牌。当年能换命的硬通货,如今不过是玻璃柜里的展览品。《资治通鉴》说的透彻:“富贵荣华,转瞬尘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