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工作的90后白领赵女士最近迷上了“周末乡村游”。翻开她的朋友圈,每隔几周就会更新一组乡村民宿照片:有时是在黄山脚下的古村落围炉煮茶,有时是在皖南梯田畔的咖啡馆看云卷云舒。“这些地方能让我真正放松下来,不像景区那样人挤人,反而有种回家的感觉。”
赵女士的选择并非个例。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安徽省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突破2万家,年接待游客3.5亿人次。数字背后,折射出当代人对乡村游的需求已从单纯的观光旅游,升级为对生活方式的重新定义。
绩溪县通过发展休闲旅游,带动特色农产品消费。
传统农家乐模式正被颠覆。在绩溪县仁里村,由百年私塾改造的“思诚书院·仁里69号”民宿客源不断。运营负责人介绍,这里保留了天井、木雕花窗等徽派元素,客人不仅能住,还能体验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我们卖的不是床位,而是一种文化沉浸体验。”
绩溪县上庄镇石家村的转型更具代表性。这个被称为"棋盘村"的古村落通过"政府引导+社会资本"模式,盘活闲置农宅打造精品民宿群。设计师将传统古建筑元素与现代生活气息相结合,在老祠堂空间中融入园艺图书馆、茶室,打造祠堂“村咖”等业态,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让游客流连忘返。数据显示,这种文旅融合模式已带动村民增收近200万元。
当代乡村游的核心诉求是生活方式的异地化体验。游客既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更要体验得到当地人的生活智慧。正如池州石台县洪墩村的宣传语——"慢山、慢水、慢生活",这种"慢哲学"正在创造真金白银。
站在梅干岭观景台远眺,层层梯田如大地指纹。在梅干岭油菜花梯田,游客不再满足于拍张打卡照就走。梅干岭油菜花梯田所在的家朋村,依托独特的梯田景观和油菜产业,以花为媒打造品牌,集中流转农户土地170亩种植油菜花等农作物,打造花海梯田景观,游客可实现“车行花海、移步换景”的沉浸式体验。依托油菜花海梯田,举办“油菜花文化旅游节”,吸引游客观赏、摄影和体验乡村生活,年接待游客量突破30万人次。
快节奏的都市人渴望在乡村找到平衡。成功的乡村游项目都把握住了一个关键:用在地文化治愈现代性焦虑。在绩溪县上庄村,茶旅融合模式让游客从采茶、制茶到品茶的全过程体验“金山时雨”茶文化,相关产品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
2025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春季)推介活动在安徽绩溪举办。
乡村游带来的不仅是客流,更是人才和观念的回归。仁里村“青创客”平台招引89名人才,其中22名为青年创业者。利用古村落废弃杂院、闲置农房打造“程鱼落院”围炉煮茶、贝贝奶茶等“村咖”新业态;深挖文化资源,打造绩溪民歌民谣部落、大鱼仁里夜游、上祠堂“生生不息”艺术展等,丰富乡村夜经济。活化古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名人资源,打造“国学仁里”研学品牌,每年吸引研学学生超3万人。
这种变化还得益于创新的利益联结机制。仁里村以共富共享为目标创新发展方式,支持有条件的农户按规定自行改建古民居等,帮助有条件的村民设计改造方案并引流,为资金不足的村民设计并改造闲置房屋,由户主经营,利润按“631”比例分配,即60%给户主,30%给村集体,10%给运营商,实现村民在家门口赚钱。引入“共富庭院”项目,支持农户发展庭院经济,将农产品转化为文旅商品。
在"631"分配模式中,村民可获得经营利润的60%,既保障了投资者利益,更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数据表明,该模式带动2024年仁里村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益138万元。
庐山乡村特色产品。
3月25日,由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安徽省农业农村厅主办的2025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春季)推介活动在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举办。现场发布安徽省芜湖市湾沚区“漫步花海”春季休闲观光游、重庆市巴南区多彩田园踏青赏花游等60条春季精品线路,以及家朋乡油菜花梯田、伏热花海等189个精品景点。
此次活动在聚焦“春观花 乐享田园慢生活”主题的基础上,推出“跟着乡宿去旅行”主题精品线路,通过传统戏曲表演、非遗民俗展示等多种形式,为广大游客提供邂逅浪漫春日、品味田园农趣的精彩指南。
对比安徽,其他省份的探索同样值得借鉴。
“晨起推窗见银河,夜宿古宅听松涛”,这不再是古诗词里的想象,而是江西庐山民宿的真实体验。庐山推出山、泉、禅、茶、艺、味六重立体式诗意生活,让游客在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中,找到心灵的栖息地。
庐山夜幕下的东林古镇,灯火如豆,非遗手作市集重现唐宋繁华。这里完整保留明清商埠肌理,夜宿百年钱庄改建的客栈,可体验打更巡夜,古法制香,流星山民宿群,木窗推云,石阶近松乡,松针叩山雾,人与山共眠,钱家畈“未来田园”,传统茶饼与精品咖啡在此美妙共生,“石耳、石鸡、石鱼”三宝宴惊艳味蕾,改良版东山糯米酒千杯不醉,从史前文明到数字农耕,从非遗手艺到现代珍馐,让文化可触摸、历史可品尝。
贺东庄园的百年葡萄藤、东永固村的枸杞红海、黄渠桥镇的革命遗址……与江南的婉约不同,宁夏石嘴山的乡村游以“塞上豪情+红色文化”独树一帜,将塞上风物如何变身“共富引擎”。非遗工坊的羊皮画、回族刺绣则让手艺成为“带得走的记忆”。
当春日的阳光轻吻贺兰山的脊梁,当黄河的柔波呢喃着千年的故事。在宁夏石嘴山的龙泉村——这个三百年光阴浸润的古村,泉水豆腐的鲜嫩与紫蘑菇炖鸡的醇香,让游客体验山风与晨露酿成的味蕾诗篇。
宁夏黄渠桥镇则凭借“革命老区+美食之乡”的名片,串起红色革命教育与地方特色美食于一体的综合旅游度假区。革命遗址的砖墙镌刻着峥嵘岁月,让游客切身感受激昂岁月的热血与激情。一碗地道的黄渠桥羊羔肉、一块酥脆的糖麻丫,碰撞出美食之乡舌尖上的欢腾。非遗工坊里,羊皮画上的纹路与回族刺绣的针脚,让游客触摸文化的经纬。
一路向北,东永固村的枸杞田在阳光下泛着红宝石般的光泽。乘上田园小火车,穿过枸杞园的无边红浪,枸杞汁的甘甜沁入心脾。
从“网红打卡”到“心灵栖居”,是中国乡村旅游的升级之路,折射出中国乡村旅游正经历一场深刻变革:游客不再满足于“打卡式”观光,而是追求沉浸式生活体验和精神疗愈。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顺应城乡居民多元化消费需求,大力实施休闲农业精品工程,注重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深度发掘,不断丰富业态类型,提升服务水平,推动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向好,农文旅跨界融合更加多元,联农带农作用更加凸显,全年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到近9000亿元,成为旅游业场景创新、业态融合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云南乡村特色产品。
尽管乡村游蓬勃发展,隐忧也已显现。遍地“围炉煮茶+网红秋千”,丢失了本土个性。部分项目将非遗表演简化为“拍照背景”,缺乏深度参与感。
对此,绩溪县探索的"一村一策"值得借鉴。该县科学规划,构建全域发展蓝图。充分发挥县域内各集聚区优势条件,明确全域发展功能定位,构建“一廊,三轴,五心”发展格局,重点建设生态休闲度假区、名人故里体验区、绿色农业旅游区等三大区域,培育华阳-临溪-瀛洲-伏岭徽文化休闲体验旅游等四条精品线路,打造徽菜体验、非遗研学、养生度假等八大特色业态,建点、连线、成面,推动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区域化、产品供给品质化、产业效益最大化。
乡村游的生命力在于差异性,复制粘贴只会加速市场疲劳。部分地区的民宿出现"千村一面"现象,丢失了本土特色。
专家建议,差异化定位,明确各区域业态。科技赋能,用数字技术活化传统文化。同时注重社区参与,让村民不仅是“服务员”,更成为文化讲解员、手艺传承人。
乡村游的本质是“重建人与土地的关系”,理想的乡村游,不应是城市的“低配版”,而是提供另一种生活可能:在仁里村的古书院晨读,在梅干岭的梯田参与农耕,在庐山的星空下与“陶渊明”“李白”对谈……它既是都市人的精神栖居地,也是乡村振兴的活力引擎。
或许,这就是乡村游应有的模样——不是精致的盆景,而是充满泥土气息的生活现场;不是逃离现实的乌托邦,而是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活力空间。当城市与乡村形成良性互动,乡村振兴才真正有了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水平。正如一位民宿主理人所说:“我们卖的不是房间,而是一段能让时间慢下来的生活。”未来,谁能真正读懂这份期待,谁就能在乡村游的浪潮中赢得长久生命力。(记者 彭旖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