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卡片关注微纪先生

缅甸强震致重大伤亡,中国火速驰援捐1亿元救援,救援一线的“中国速度”,还是只有中国这个邻邦靠得住!


3月28日,缅甸中部地区突发7.9级强震,曼德勒省、实皆省、内比都等多个地区遭遇重创。根据最新的统计,截至3月29日晚,地震已造成1644人遇难、3408人受伤,另有139人失踪。

灾区的基础设施损毁严重,超过千栋房屋、数百座寺庙和学校倒塌,电力中断、通讯受阻、医疗资源短缺,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和民生危机。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国政府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迅速提供援助,体现了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高度关注灾情,并在缅甸政府的请求下,迅速展开全方位援助。

3月29日,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的新闻发言人李明宣布,中国将向缅甸提供1亿元人民币紧急救灾资金,用于采购帐篷、毛毯、急救包、食品、饮用水等灾区急需物资。

首批援助物资计划于3月31日启运,涵盖临时安置、医疗救护、生活保障等多个领域,以帮助灾区解燃眉之急。

除了资金援助,中国外交部、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应急管理部等多个部门协同合作,启动了救援队派遣机制。

云南省的地方救援队率先于29日凌晨抵达仰光,并紧接着,由应急管理部统筹的国家救援队于29日下午赶到缅甸,随即奔赴曼德勒省等重灾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也迅速响应,派出51人的跨部门救援队,成为国际社会中最早抵达灾区的专业救援力量之一。

在黄金72小时的救援窗口期内,中国的救援队伍以高效的行动和专业的素养展现了“中国速度”。

29日晚,中国云南医疗救援队成功在内比都一座坍塌的医院内通过生命探测仪发现了一名被困近40小时的老人。

随后,国家隧道应急救援昆明队与当地力量紧密合作,克服了余震频发、气温炎热等艰难条件,经过6小时的努力成功将其救出。这样的救援场景在灾区不断上演,展示了中国救援队员的勇气与决心。

由于曼德勒机场因地震受损,原本计划通过空运的救援队不得不选择连夜乘坐大巴前往灾区,车程长达12小时。

在这段颠簸的路途中,队员们并未因劳累而停歇,抵达后即刻投入搜救工作。他们开展“拉网式”排查,力求在废墟中找到每一个受困者。

同时,医疗分队迅速在灾区搭建了临时帐篷医院,并开设急救通道,为重伤员提供手术支持,缓解了当地医疗体系的巨大压力。

截至3月30日,已有12名中国公民的受伤得到妥善救治,救援行动正稳步推进。

中国对缅甸的援助,不仅仅是邻国之间的互助,更是中缅两国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体现。

中国驻缅甸大使马珈在仰光机场迎接救援队时指出,中缅两国山水相连,“胞波”情谊历久弥新。

回顾过去,从2021年缅甸风灾时的紧急物资援助,到新冠疫情期间的疫苗捐赠,再到此次地震救援,中国始终与缅甸人民风雨同舟,携手共渡难关。

此次救援行动中,除了国家救援队,还包括来自深圳、上海等地的民间救援队,体现了“官方+民间”立体援助模式,彰显了中国社会的凝聚力。

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迅速响应给予了高度评价。

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紧急拨款500万美元,并特别肯定中国救援队在灾区提供了关键支持。


缅甸领导人敏昂莱在视察曼德勒时公开表示,感谢中国等友好国家的及时援助,称“中方的支持为缅甸救灾注入了强心剂”。

事实上,中缅两国在灾害应对领域的合作早已形成机制化,2016年缅甸地震时,中国也曾派出救援队并提供了数亿元人民币的援助。此次行动可以看作是这一合作的延续与深化。

此次援助不仅仅关注灾后的紧急救援,更着眼于灾后重建的长远需求。

中国政府明确表示,将根据缅甸的具体需求,继续提供后续援助,包括资金、物资支持,并在基础设施修复、公共卫生体系重建等领域展开进一步合作。

事实上,中缅在减贫、农业、能源等领域的长期合作项目为两国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例如,2021年交付的中国援缅甸减贫示范项目,曾帮助缅甸改善民生设施、培训技术人才。因此,这次地震救援也是中缅长期合作框架下的应急响应。

面对灾难,中国的行动体现了大国责任:不仅着眼当下,以“中国速度”挽救生命、缓解危机;更着眼长远,通过“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邻邦互助的长效机制。

正如马珈大使所说,中缅两国在历史上曾并肩抗击侵略,而在新时代更应携手应对各种挑战。

这次地震救援,不仅是一场人道主义行动,更是中缅友谊的最新写照——当灾难降临,彼此的援手让“胞波”之情在风雨中愈加深厚。

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行动中,中国用行动证明,真正的伙伴关系是在危难时刻的守望相助,是跨越国界的生命尊重。

对话作者请添加微信:Vjilujun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