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1月的一个夜晚,江苏南通的刘桥情报站收到了一份极为重要的情报。

情报由潜伏于日伪核心之处的特工递送而来,纸条上未着一字,仅有一幅手绘图。这幅手绘图,很快就被送到了粟裕手中。



收到这样一份情报后,粟裕心头涌起一种不祥的预感。

眼下,正是反“清乡”工作布置的关键时刻,红色特工大半夜送这么一份情报过来,一定是日军那边出了状况。

粟裕拿着情报看了又看,正准备喊干部起来开会,情报站的工作人员又急急忙忙地送来了一份情报。



短时间内竟接连获取两份情报,想必是发生了重大之事。粟裕把纸条展开,等看清楚上面的东西之后,脸色一下子就变了。

他快速将纸条放到烛火上烧尽,然后下了一道指令:马上枪毙电报科科长。



那么,这份情报里说了什么,让粟裕反应这么大?电报科科长在这里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

一片丹心:在敌人心脏处潜伏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为了巩固在华中地区的统治,成立了以汪伪政权为核心的“清乡委员会”,在日占区推行“清乡”运动。



有“清乡”,就必然有反“清乡”。自从日伪开始“清乡”之后,我党领导的新四军就积极团结人民,和 “清乡委员会”斗智斗勇。

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打入日伪内部,获取第一手情报。

红色特工施亚夫,就是在这种严峻的背景下,由组织派遣,去日伪内部当卧底的。



施亚夫是江苏南通人,最开始是做兵运工作的。他这人运气不太好,老是遇到小人,先后有两次被叛徒给出卖了,然后就被抓进监狱了。

施亚夫曾被判定最长一次要被关押十五年。结果,待到第四年的时候,日军空袭南京,牢房失火,他跑出来了,还改了名字,成功和组织接上了头。



所以,你要说施亚夫倒霉吧,确实倒霉。但是,他也是有点子运气在身上的。

他没在牢里磋磨十几年,而是有幸逃出来了,就说明老天爷有更重要的事,要交给他去干。

这里的“更重要的事”,当然就是去当卧底了。



1940 年,因为表现特别出色,经过组织偷偷地安排,他当上了南通宪兵队和特务队的队长。第二年,这个队伍就改名字叫“绥靖军第七师”了。

至此,钓鱼的饵料已经全部备好,只等大鱼上钩。

没过多久,鱼就上钩了。听说江苏冒出了一个绥靖军第七师,汪精卫经过一番打听了解后,觉得这支部队特别不错,就赶紧派出了心腹——严济南去拉拢。



面对严济南的试探,施亚夫随口瞎扯了一通,还跟副官一起弄了一份假的师部花名册。

谁能想到啊,施亚夫手底下就只有两三百号人,哪有一个师那么多哟!花名册上那一万五千个名字,全是施亚夫和副官们胡乱编造的。

可偏偏呢,不管是严济南还是汪精卫,都对这事儿坚信不疑。汪精卫甚至给施亚夫派了个重要的职务,让他当伪七师的中将师长。



就这样,施亚夫成功打入敌人内部。他打起精神,在悬崖上走钢丝,一边和汪精卫虚与委蛇,一边暗中给组织传递情报。

有了他这么一个“外挂”,新四军多次在和日伪军的斗争中取得胜利,日伪军的作战计划,也往往以失败收场。



1942年11月,屡屡受挫的日伪军决定来一次大规模的“清乡”,一雪前耻。

施亚夫敏锐地意识到,一场巨大的危机正在逼近。如果说前面的都是开胃小菜,那么现在,就是真正考验技术的时刻……

两份情报:化解生死危机



1942年11月,侵华日军总司令畑俊六与汪精卫妄图在苏中、苏北地区开展一场大规模的“清乡”活动。

施亚夫得知这个重大情报,一刻也不敢耽搁,火速写了一张纸条,让人送到粟裕手里。

粟裕看完情报就着急得不行,马上把管文蔚、陈丕显和叶飞叫过来,一起商量该怎么应对。



经过一番商议,他们决意众人一起开动脑筋想对策,通知各地干部前往南坎开会,认真研讨反“清乡”的作战计划。

这天晚上,指挥部里的电报声就没断过,一封又一封绝密情报飞到各地。

不久后,有人整理行装,有人星夜启程,像一簇簇星火,朝南坎汇聚而去。在另一边,成功把情报送出去的施亚夫,心里还没有完全踏实下来。



偏偏在这时候,南通日军最高司令长官小林信男又通知施亚夫开会,施亚夫只好压住内心的烦躁,出席这次紧急会议。

万万没想到,就是这次会议,让施亚夫吓掉了半条命。

在会议上,小林信男特别豪气地安排了四个日军大队和两个伪军师的兵力,干啥呢?就是要截杀返程的新四军干部。



施亚夫紧紧地瞅着小林信男桌子上的那封电报,手里的笔都快被他给捏折了。

要是没看错的话,那封电报,说的就是新四军内部会议的详细情形。

那些干部在哪里开会,什么时候回去,会经过哪些地方,日本鬼子都知道。由此可见,新四军内部肯定出了奸细!



施亚夫冷汗涔涔,面上却没有露出丝毫端倪。会议中途休憩之时,他写就一张纸条递予副官,命其送往情报站。

此时,他已经不考虑会不会暴露的问题了,他就算是死,也要把情报送出去了再死。

幸好,老天还是眷顾施亚夫的。日军并未发现施亚夫的小动作,会议继续进行。



施亚夫送出了情报,心里却总是不得劲。他知道,送出情报只是解一时之困,不揪出那个奸细的话,类似情况,日后还会发生。

施亚夫略一思忖,便想出一个良策。会议结束的时候,施亚夫趁着小林过来跟他搭话的这当口,不露声色地套话。



他先是对消息的真实性表示怀疑,接着分析说:“新四军咋会在南坎开会呢?这地方全是海滩,没法藏人,要是被包围了那就是死路一条,新四军干部能选这么个要命的地方吗?”

小林觉得挺有道理,他一点防备都没有,说道:“你的分析在理,不过这情报的来源那可是百分之百靠谱。”



说到这儿,小林瞧了施亚夫一眼,语气中带着点儿骄傲地说道:“这是我们特高课精心挑选并培养的新四军报务员发来的密电。”

得知是电报科出了问题,施亚夫的心沉了下去。



他低眉顺眼地说:“我的分析也可能是错误的,但我本意是希望皇军少打消耗战。”

小林未置一词,只是干笑一声便离去了。会议结束,施亚夫立刻将这份情报送到了粟裕手上。

粟裕得知电报科出了叛徒,把电报科科长枪毙了。



与此同时,他马上派骑兵去通知正在往回走的干部,让他们换条路走。为了不让敌人用测向器跟踪,所有电台都先别发报了。

解决了干部们的危险之后,粟裕又在部队里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清洗”,把老鼠都清了出去,坚决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施亚夫的机智,又一次拯救军民于水火之中。值得一提的是,这事还有后续。

日伪击杀新四军干部的计划落空后,小林想起施亚夫的话,就觉得他们被骗了,对施亚夫更加器重。

施亚夫活跃在敌人的心脏处,源源不断地给组织提供情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后来,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施亚夫敏锐地察觉到小林对自己的怀疑遂以“兵变”之名,光明正大地跑回老家了。

关键是,施亚夫跑就跑吧,还策反了两个伪军团长。据叶飞回忆,受施亚夫影响,揭竿起义的伪军,得有两千人。



不得不说,施亚夫真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妙人。历史上,这样的妙人还有很多。

他们是活跃在隐蔽战线上的红色特工,隐秘而伟大,我们虽然念不全他们的名字,但他们的贡献,我们都会铭记在心。

他们是永远的英雄。

参考资料:

1、潜伏在日伪“心脏”的中共特工施亚夫——《党史文汇》 2013年第2期37-40,共4页



2、施亚夫:打入日伪内部的中共特工——《环球军事》 2013年第3期113-115,共3页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