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不少兰考人仍清晰地记得焦裕禄下葬那天德场景:十里八村赶来德乡亲们,聚在兰考县城北郊的一处沙丘下,大家胸戴百花,眼含热泪,在寒风中久久站立……
焦裕禄在这个世界上只生活了短短42年,却感动了几代国人,时至今日,他还是一面镜子,让相当数量的党员干部汗颜。
1962年的冬天,正是兰考县饱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全县粮食产量下降到最低水平。
就是在这样的关口,党派焦裕禄来到了兰考,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多么严重的灾荒景象啊!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
多年来,焦裕禄一直是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哪里有硬仗,就往哪儿攻,当他接到调动工作的通知后,就立刻找到地委负责同志表示说:
“感谢党把我派到困难的地方去,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
地委领导同志让他把家安置一下再去,可是,他想兰考的三十六万人民正在等着他,怎么能够耽搁时间呢?他马上就要动身去兰考了。
陇海线上,火车在飞速东进,随着列车向东疾驰,车窗外绿油油的麦田,一片片崭新的房舍,和那密密麻麻的枣树林,被远远地抛在后面,迎面而来的却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遍地除了沙丘,洼破以外,就是白花花的盐碱池。
焦裕禄正和几个农民在车厢内谈心,看到窗外突然变换了景象,他问道:“这是兰考县境吧?”
这几个农民是兰考人,听焦裕禄一问,就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是兰考啊,要不就光吃国家的统销粮啦!”
“人家大车小车地给国家缴公粮卖余粮,咱可倒好,年年吃国家的,就是不兴争口气!”
焦裕禄听了大家的话,高兴地一拍膝盖说:“对,说得对,咱兰考人不受反动势力的压迫,也不能受老天爷的欺负!”
焦裕禄和这几个农民,越说劲头越大,一直畅谈到兰考车站。
当晚,县委开会,研究当前的灾情和救灾工作,焦裕禄参加了会议,他全神贯注地听着大家的汇报,有的人态度积极,有的则悲观消极,被灾害压住了头,丧失了信心。
焦裕禄一边听着,一边记,十分认真,会议快结束的时候,他作了简短的发言,传达了地委关于当前农村工作的指示,他讲话语气沉着,简明扼要,很有力量,给到会的同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天,当大家还不知道焦裕禄是新来的信委书记时,他已经下乡去了。
来到兰考后,焦裕禄到处走,到处看,到处问,他了解到很多重要的情况,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他在调查访问中,不时地皱起眉头,在冥思苦想,也不断地拿起《毛泽东选集》学习毛主席的有关著作,又时直接学到深更半夜。
想想学,学学想,边想边学,边学边想,经过这样七八天的访问,调查,学习,思考,他终于初步地理出个头绪。
回去他对县委的同志们说:
“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问题是要干,要革命,兰考的确是灾区,穷,困难多,但灾区有个好处,它能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革命精神,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我这次下去看到,兰考的群众有革命的要求,有革命的精神,兰考没有坏的地方!高地,沙地可以种五谷杂粮,还能种果木桐树,洼地,坑塘可以栽树,养鱼,种藕,盐碱地不仅可以熬盐,熬碱,而且可以造成良田,兰考有革命的人民,又有着许多有有利条件,只要我们在一切工作中调动起三十六万群众的积极性,兰考的面貌一定能改变,我是爱上这地方了!”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焦裕禄拖着患有慢性肝病的身体,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跑遍了全县一百四十多个大队中的一百二十多个。
他开会,作报告,经常用右膝顶住肝部,不断用左手按住疼痛处,有时,他用一个硬东西的一头顶着椅子,一头顶住肝部,天长日久,他坐的藤椅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
焦裕禄兰考在任期间,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他用过的一条被子上有42个补丁,褥子上有36个补丁,同志们劝他换床新的,他说:
“我的被子破了,是需要更换新的,但应该看到,灾区的群众比我更加需要,其实,我这就很好,比我要饭时披着麻布片,住在房檐地下避雪强多了!”
焦裕禄还经常教育子女要不怕脏,不怕累,穿衣要朴素,1963年,焦裕禄的大女儿焦守凤已经是初中三年级的学生了,可是她还穿着七岁时候爸爸给做的布大衣,大衣已经缝补了不知多少遍了,有的同学说:
“你爸爸还是县委书记呢,咋不给你做一件新衣服,还叫你穿这件破衣服?”
守凤一听,心里很不是滋味,回到家里,气鼓鼓对焦裕禄说:
“人家都说你是县委书记,让我穿这样的破衣服,也不怕丢人。”
焦裕禄却耐心地教导:
“这丢啥人,书记的女儿又怎样,书记的女儿和工农子弟一样,都是革命的后代,不能高人一等。”
焦裕禄的心里装着全县的干部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他经常肝部痛得直不起腰,骑不了车,即使这样,他仍然用手或硬物顶住肝部,坚持工作,下乡,直至被强行送进医院。
1964年3月,焦裕禄病危的消息传到兰考,全县人民都挂念他的病情,只要有机会,他们都会到医院看望他,每次他都不谈及自己的病情,话题都是有关兰考的。
每当乡亲们走的时候,焦裕禄总是说:
“都不要来回跑了,我自己有病不能工作,就难过极了,这么多人为我奔跑耽误工作,我心里更加不安了,有这时间,大家在家多给兰考人民做点工作吧。”
5月初,焦裕禄病情加重,临终前,他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让组织将他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逝世,这一年他才42岁,焦裕禄的不幸逝世,使兰考36万人民沉浸在悲痛之中,省委建议将他的遗骨安排在郑州市革命公墓,后来,兰考人民不断请示,组织考虑他生前的愿望,于是在1966年,省委授予他“革命烈士”的称号,并择日将其遗体运回兰考。
2月26日,载着焦裕禄书记灵柩的列车从郑州开往兰考,将近10万兰考人民将列车围住,人们哭喊着不愿焦书记离开,焦裕禄的妻子徐静雅激动地撞向丈夫的棺木,凄凉的哀乐和乡亲们的哭声,响彻整个兰考大地,焦裕禄此后也长眠于兰考这片土地上。
1965年的春天,兰考县十几个贫农代表和干部,专程来到焦裕禄的坟前,贫农们一看见焦裕禄的坟墓就仿佛看见了他们的县委书记,看见了他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那个人,一个个老贫农悲痛地哭喊:
“老焦啊,回去吧!回去看看吧!俺们再也不吃统销粮了!”
“我们的好书记,你是为俺兰考人民累死的啊,困难的时候,你为俺贫下中农操心,跟着俺们一起受苦,现在兰考翻身了,俺们过好了,你却一人在这里!”
焦裕禄书记不愧为党的好干部,不愧为人民的好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