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十一点,银行网点客户经理揉了揉酸痛的脖颈,面前的电脑屏幕上还闪烁着未完成的季度考核表。

走廊尽头的行长办公室早已熄灯,那位每天准时下班的领导,此刻或许正在朋友圈分享“奋斗者的深夜食堂”,或是陪着大客户把酒言欢。

这样的场景,在银行业早已不是秘密。



一个诡异的职场法则正在悄然流行,越是擅长做业务的人,似乎越难触碰到管理层的门把手。

一、银行里“能者多劳”困局

翻开任何一家银行的内部通讯录,都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业务精英好像都困在方格之间。

基层岗位永远聚集着最熟悉核心系统的技术骨干、最能啃下大单的营销悍将,以及最精通监管政策的合规专家。

某权威机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银行业基层员工年均处理业务量较五年前增长47%,而同期管理岗人数增幅达22%,远超业务岗13%的增长率。

在这个庞大而精密的金融机器里,“会做事”正在成为职业发展的双刃剑。

那些能在柜台5分钟处理完复杂跨境汇款的业务能手,那些能单枪匹马拿下千万级对公存款的客户经理,往往在晋升通道前遭遇看不见的天花板。



一位从业12年仍停留在支行副职的资深员工自嘲:“我的晋升答辩PPT里,80%篇幅在展示具体业务成果,但领导们更关心剩下的20%,如何让更多人做出同样的成绩。”

这种困局背后,暗藏着一个残酷的职场公式,业务能力×时间=岗位不可替代性。

当某位员工展现出超群的实操能力,系统就会自动将其锚定在现有岗位。

某银行内部的调研显示,年度绩效考核前10%的员工中,仅有3.7%获得管理岗晋升资格。

二、领导是在战略棋盘上落子的人

普通员工经常会私底下调侃,某些领导连基础报表都不会做,往往忽略了另一个真相。

银行管理岗的考核维度,早已跳出了具体事务的层面。



某银行一把手的日程表显示,其60%工作时间用于研究区域经济政策变动,25%用于搭建政银企合作生态圈,仅有15%涉及具体业务督导,而这15%中又有八成转化为对中层干部的指标分解。

真正的银行管理者必须具备三重核心能力,一是政策解码力,二是资源整合力,三是风险预判力。

这就像战场上的指挥官不需要精通每种武器的操作,但必须清楚何时派坦克冲锋、何时用炮兵掩护。

某行长曾向团队坦言:“我的价值不在于能算出最优存款定价模型,而在于能争取到市政府专项债托管资格,这个资格能让在座各位的绩效奖金翻倍。”

三、重构银行人才价值坐标系

要真正打破“做事的人上不去,上去的人不做事”的怪圈,需要从三个维度重塑银行组织生态。



银行可以建立双轨制晋升通道,借鉴华为“专家岗与管理岗平行职级”模式,让技术型人才可以沿着“初级客户经理-产品专家-总行智库顾问”的路径发展,其薪酬待遇与支行行长序列完全对标。

此外,实施领导力显性化考核,将管理岗KPI细化为可量化的战略贡献值,
内部构建能力迭代系统,设立强制性的“下沉式进修”机制。

某股份制银行将此与干部晋升直接挂钩后,管理层制定的营销方案落地成功率直接提升了37%。

夜幕再次降临,那些仍在加班赶报表的银行人或许该换个视角审视自己的职业生涯。



在这个数字化浪潮冲击金融业的时代,真正的职场突围,不在于成为最优秀的“执行终端”,而在于修炼把顶层设计转化为战场地图的能力。

银行这个特殊的竞技场,会“做事”是基本功,懂“做局”才是通关密钥,这不是对实干精神的否定,而是对金融人才进化提出的更高维度要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