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学家认为我们又面临了一次严重的精神危机,抑郁症、焦虑症等等精神疾病已经不再罕见,甚至有人说“在大城市工作,谁没有点精神问题啊”,好像大家已经习惯了有精神问题才是常态。现在人常觉孤单,缺少爱与关怀,对待关爱要么视若如神,恨不得把自己的全部交给他/她,而一旦发现对方并不如我理想投射的样子又觉得更加孤单,要么充满抵触,不喜欢超出自己定义范围的靠近,认为是一种充满目的,更甚之是精神控制。不管怎样,解决孤独这件事还是回到了自己身上,因为一切都是你的定义、你的看法、你的感受来塑造的这种“孤独感”。


那么如何解决孤独呢?我想从反面来说,孤独感的反义词,我认为是——幸福。


有社会学家把孤独分为三种:存在主义孤独、人际孤独、情感孤独。我认为在中国只要分两种:存在主义孤独和人际孤独就行了,因为中国就是一个社会属性巨大的国家,我们的情感就是来自社会、人际。人际孤独是变动的,随着和好友的相处/分离,和伴侣的相爱/分手,和家人的亲密/分隔都会产生变化。而存在主义孤独,是没有办法直接通过他人缓解的,只能来自自我认知、自我判断、自我转化。

最近看阿德勒的书,我很喜欢他的这几个观点:

・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

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我认为有意义,就是有意。

・经历对你有什么影响取决于你怎么定义它

那我就定义一些曾经的创伤是带给我成长的,我就不会去怨天尤人,而是设法改变。


《十三邀》在对谈精神学家鲁白这期说:现在人常觉自己不自由,因为他们被评判所左右,做着社会认知赋予我们的事,可是如果我们能脱离出来,就会发现我们其实一直都很自由,真正让我们裹足不前的,是我们自己。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能脱离,而是我们选择不脱离,毕竟在社会认知体系下我这样是安全的,脱离了我的意义又在哪呢。所以或许还是要回到那句:人要找到自己的意义。

布鲁斯特问卷第一道题:你认为最完美的幸福是怎样的?

我答:

1、有目标,并在为之奋斗中;

2、有社交,有朋友,持续收到新鲜信息;

3、情绪自由,但不失控;

4、如果以上都满足了,再有点小钱就更好了

慢慢来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