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到1933年热河不幸沦陷,蒋介石面对日本侵略军步步紧逼的态势,始终采取一味“妥协”的态度。在此期间,他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剿共”内战之中,全然不顾国家领土主权正遭受严重侵犯。

这种做法让深受日本侵略之苦的民众痛心疾首,也令诸多爱国志士义愤填膺。与此同时,蒋介石对日本侵略所推行的“曲线支撑”政策,更是让东北军内部的不满情绪如熊熊烈火般不断升温。东北军将士眼睁睁看着家乡沦陷,亲人遭受苦难,却因蒋介石的错误决策而无法全力抗击日寇,心中满是愤懑与无奈。



长期驻守在陕西的杨虎城及其所率领的西北军,也陷入了相似的艰难处境。东北军与西北军在困境中开始思索出路,他们分别通过各自隐秘的渠道,逐步与中共红军建立起联系。起初,双方只是进行一些局部的接触,随着交流的深入,彼此的了解不断加深,合作意愿也愈发强烈。

1936年末,中国的政治局势愈发紧张,12月4日,蒋介石亲自带领随从军官,登上从南京飞往西安的专机。他此次西安之行,怀揣着强硬的目的,企图以强硬手段逼迫东北军和西北军听从指挥,加大力度剿灭红军。

在西安,蒋介石召见了张学良和杨虎城这两位地方军阀的重要人物。在会谈过程中,蒋介石毫不掩饰自己的不满,言辞激烈地指责东北军和西北军在剿共行动中“进展缓慢”,没有达到他所期望的效果。



彼时的张学良,在各方压力之下,陷入了极为艰难的境地,可谓进退维谷,两头不讨好。经过深思熟虑,他毅然决定实行兵谏。于是,张学良与杨虎城精心策划,派兵将蒋介石团团包围。

在确认蒋介石已被成功控制后,两人迅速草拟了面向全国的通电,阐明他们发动此次行动的缘由和目的。这一事件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震惊了全国。

中共中央在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紧急召开会议,全面分析当前局势。中国共产党以高瞻远瞩的眼光清醒地认识到,虽然西安事变直接针对的是蒋介石,但这一事件极有可能成为中国两大政治势力重新布局的关键契机。更为重要的是,红军主动发出和解信号,明确表示愿意就地停战,与国民党军队携手并肩,共同投身到挽救民族危亡的伟大事业中。



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为了向蒋介石表明自己的赤诚之心,做出了一个大胆且出人意料的决定,他亲自护送蒋介石返回南京。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去便陷入了蒋介石精心设下的圈套,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软禁生涯。直到1990年底,张学良才重获自由,结束了那漫长而煎熬的幽禁岁月。

1948年山西的初夏时节,聂荣臻特意安排秘书范济生陪同毛主席前往温泉,希望毛主席能借此机会稍作放松。一路上,毛主席时而悠然地抽着烟,时而目光深邃地望向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峦,不紧不慢地与范济生交谈着。

就在一根烟快要燃尽之时,范济生突然将一捧水浇在脸上,抬起头,一脸认真又带着几分随意地看向毛主席,直截了当地问道:“主席,如果没有西安事变,您说,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这个问题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打破了原有的宁静,周围的人几乎同时抬起头,将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毛主席身上。

毛主席听到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神色平静,不慌不忙地用两根指头把烟蒂压灭在旁边的石头上,沉稳地开口说道:“没有西安事变,我们也会发展起来。”

他的语速平缓,却透着一种让人无法忽视的坚定。紧接着,毛主席继续说道:“发展得好不好,并不取决于一两次偶然事件,关键在于到底谁真正站在民族利益这边。”说着,他将身体稍稍向前倾了倾,继续深入阐释。

“你看张学良和杨虎城,当年我们与他们接触时,就清楚地感受到他们是真心实意想要抗日的。这种爱国之心,不会因为有没有西安事变而改变。只要他们能看清当时的局势,明白民族危亡的紧迫性,早晚都会主动找到我们,与我们携手联合抗日。”
“再说,那时候蒋介石一门心思要剿共,对日本的侵略却采取不抵抗政策,他手底下的人难道就真的心甘情愿吗?实际上,他军中许多有识之士都对此不服气,长此以往,事情必然会出现变故。”

过了一会儿,毛主席似乎察觉到众人的期待,微微一笑,缓缓说道:“那些国民党军队中,只要是真心想要抗日的力量,又怎么会眼睁睁看着蒋介石不联合我们去对抗日本呢?你要知道,民心所向之处,就是发展的方向。只要顺应民心,为了民族大义而奋斗,我们的事业自然会不断前进。”

范济生听后,心中大为震撼,不禁感叹道,只要有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