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赵露思复出了。

没有预想中的掌声和鼓励。

反倒是铺天盖地的嘲讽和批评。

骂声从何而来?



赵露思重启工作,用了一种特别的方式。

芒果台为她拍了一档个人综艺,叫《小小的勇气》。

去偏僻的乡村“见天地”,治愈自己。



我起初看到这档节目,就觉得理念很矛盾。

关键在于,人很难会把出镜拍综艺这事儿当成一个疗养项目。

去再多的村子,见再美的风景。

终归是被一群脸上长着摄像机的同事跟拍。

接受超载的曝光,为商业节目服务。

宣传得再纯粹,也藏不住商业化的创作思路。

怎么自由地溜达,也局限于剧本的一亩三分地。



前两天,第一期节目刚播出。

节目的口碑崩得很厉害,网上到处是对赵露思的讨伐。

我看了看,主要有几个点。

一个是她和山区的女孩聊天,问她有没有拍过艺术照



然后拿自己的艺术照给女孩看。



被骂“在别人挨饿的时候,不知道小声咀嚼”。

还有一件事,是村里有个手艺人爷爷,会做一些民族装饰、鞋子之类的。

赵露思本身就是学服装设计的,很喜欢爷爷的手艺。

在听说村里只有爷爷一个人会这门手艺,没人传承的时候。

她很惊讶地问爷爷:“你自私了?”



藏族小女孩赶紧解释,是因为没有人学。

于是,赵露思被骂没情商。

剩下就是一些细节的问题。

比如她说自己不爱惜身体,之前拍戏只睡两个小时。



在自己用拐杖之前,以为拐杖是老人权威的象征。

就像平时演戏一样,“家主”都会拄个拐杖。





还有她对自己和父母关系的评价——

觉得父母没给自己偏爱。



平时不打电话,各过各的生活。



但挺多人知道,赵露思的父母、爷爷奶奶都对她很好。



赵露思之前想解约的时候,也是她妈妈最先把合同翻出来要赔钱。

各种小细节堆积起来,变成了嘈杂的舆论。

目前,节目组已经把有争议的几个点删减了。

但仍旧骂成一锅粥,于事无补。

赵露思被审判,事实是什么?



我恰好在节目被删减的前夕看到了完整版。

看完节目觉得,网上的批评有些在理,有些是断章取义。

像是赵露思拿艺术照给小女孩看的那段情节。

她们聊天的契机,是赵露思看到了小女孩的毕业照。



她们聊着聊着,发现小女孩长得和赵露思小时候很像(确实挺像)。



紧接着,赵露思拿出艺术照给女孩看。

也给她看了一些生活照。



敏感如我,都觉得赵露思对女孩没有恶意。

她不止一次提到羡慕女孩、夸女孩漂亮。





和女孩聊天,听说她和爷爷一起住,语气有点沮丧。

赶紧说自己小时候也是和爷爷住的,爷爷还打鼾。



在和女孩聊到做演员的时候,赵露思告诉女孩,文化才是更重要的。

总的来说,赵露思对女孩是有点客套疏离,但谈不上炫耀优越感。

另外,赵露思对手艺人爷爷的那句“你自私了”的确挺没情商。

但到不了批评她自私自利,心眼坏的程度。

她后面感慨了一句“怎么能没有人学,我还是花钱学的”。

所以这句“你自私了”的问句,赵露思的前提大概是:

不会有人不愿意学,只可能是爷爷不愿意教。

只是她不会表达,也有点“何不食肉糜”。

后来,赵露思还说爷爷手上的茧子是“手艺人的勋章”。



因为爷爷用手给自己挡阳光而落泪。





回家之后,给爷爷寄了一台崭新的缝纫机。

而且不是那种“样子货”,很适合做民族服饰。



足见她当时的本意不是“攻击对方”。

还有关于父母没给她偏爱的说法。

是因为赵露思觉得,父母总是站在中立的角度上评价她的现状。

她抑郁、躯体化,父母会说:“你现在都这么好了,别抱怨了”。



其实这是对抑郁症患者最不能说的话之一。

每个人的心力不一样,能经受苦难的程度也不一样。

所以,苦难是无法通过外在去对比的。

纵使过得再好,每个人也都有外人看不透的阴郁。

这时候,人总是希望最亲近的父母、爱人站在自己这一边。

无条件地偏爱、托底。

一些绝对中立的话语,看似没错,却成了一种无形的攻击。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网友审判赵露思的安全带、拐杖事件。

我觉得,不必上纲上线。

有一些话,单拿出来和放在语境之中就是两种意思。

没人能滴水不漏地把所有话说得完美。

本意不是恶的,就已经足够了。

赵露思的问题出在哪?



看完整期节目,的确bug挺多。

赵露思给我一种强烈的力不从心的感觉。

她会在采访时突然躯体化发作,出现脑雾反应。



眼神飘忽呆滞,然后流泪。



住在藏族女孩的家里,只能搭帐篷做治疗。



因为体力不支,在村里走下一圈,累得气喘吁吁,精力告急。



谈起拍节目的感受,她只是觉得“没有不适应”,而不是感到治愈。



另外,节目组还安排了一个和赵露思多次合作的小演员,陪她一起录节目。

设置这个人物是巧妙的。

他精力充沛,活跃了气氛,让节目没那么乏味。



但小孩毕竟是小孩,需要赵露思的开解和教育。

节目组也说了,小孩的父母没有跟着一起来拍摄。

作为临时监护人,赵露思一定有不小的压力。

格外担心弟弟乱跑(也的确乱跑和缺氧了)。



总之,看完节目,反倒有种赵露思在强行营业的疲惫感。

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让赵露思非要接这份工作。

可能是焦虑工作,担心没有曝光。

或者是高估了自己的精力、被团队要求尽快复出。

但这个复出的时机,显然不对。



节目组想拍出赵露思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过程。

让赵露思营造看淡一切的人生态度。

一边治愈自己,一边给观众指点迷津。



他们把这场旅行称作在乡村的阳光下「晾晒潮湿」。



让观众看到赵露思的另一面,被她“小小的勇气”打动。



但节目组忽略了。

赵露思的情绪不只是晾晒在耀眼的阳光下。

还暴露在潮湿、嘈杂的公共环境之下。

她很难做到捂住耳朵,只面对生活的美好一面。

甚至连最基本的,把自由的情绪代入到工作里,都有些难度。

她现在最需要的,是放下执念,先「见自己」。

等心境转变,能量提升。

再去见复杂的众生,见广阔的天地。



脱下自己的「红舞鞋



前几天,听鲁豫的采访,聊到她有时像穿上了童话里的红舞鞋。

只能不断“跳舞”,不知道如何停下来。

我当即思考,现在许多人都有一种「红舞鞋思维」。

沉浸在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家庭的背景里舞蹈。

有机会休息时,却不知道该怎么按下休止键。

赵露思穿着名为“精神和生活”的一双红舞鞋。

一些人讽刺赵露思的原因是,她展现了“精英的苦难”。

理解不了一个人怎么会有钱、有名又有病。



但这种情况出现在很多相似的人身上。

我一位多年好友,高学历、好家境、多才多艺。

但已经抑郁很多年,觉得人生是一片废墟,没有发光点。

她说自己就像被关进了一个封闭一半的牢笼里。

看不见身后广阔的出口。

只是在撬开面前的牢笼,试图钻出去。

或许赵露思也是一样。

抑郁、焦虑,找不到出口。

她看起来很难接受工作的空窗期。

为了抚慰自己,选择无休止地旋转。

网上有人猜测,她是故意用病情博流量,拿苦难做营销。

我想,她恐怕没有「恶」到如此地步。

她只是错在,在不正确的时机选择了一份不正确的工作。

并在这份工作里,展现了一部分不太高的精力和情商。

当然,也有一些温柔纯粹的闪光点。

只不过,很多人擅长把目光放在她做得不好的一面。

这次错误的试水,对赵露思来说,可能是一次巨大的打击。

但也希望她能趁机停下脚步,提升心力。

不被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胁迫着往前。

红舞鞋的故事里,女主角穿着舞鞋,跳向火车轨道。

我始终觉得,这个故事该有另一种并不恐怖的结局。

是女主角闭上眼睛,拒绝被观众注视。

然后,停止在舞台上跳跃、旋转。

脱下红舞鞋,才发现。

世界,平静地一如往常。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