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人才对于"一带一路"发展至关重要。3月30日,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平行论坛"‘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论坛"(以下简称"论坛")上,第九届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以下简称"金砖大赛")、2025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以下简称"金砖职赛")正式启动。同时,金砖国家技术平台正式发布。未来,金砖国家技术合作将迈向更高水平,为共建"一带一路"贡献更多科技解决方案。
多元平台同步启动
在全球互联互通的合作浪潮中,"一带一路"倡议连接着共建国家发展的期待,人才为发展筑牢根基、增添动力。论坛上,多个新平台发布、启动,促进金砖国家间的技术与创新合作。
金砖大赛、金砖职赛举办启动仪式。其中,金砖大赛自2017年发起,已成功举办八届,累计45万人次参与了竞赛及相关会议、展览展示、技术交流等活动。
另外,金砖职赛始于2022年,该活动助力行业企业开展海外人员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国际化人才和中资企业急需的本土技能人才,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职教出海"品牌,推动国际产教融合,服务国际产能合作。据悉,自2022年起,金砖职赛已成功举办三届,累计有来自金砖国家等国家的4万余名选手报名参赛。
不仅是培养人才,更多的科技成果也在聚集整合,实现更好的落地应用。在论坛上,金砖+国家科技创新联盟正式揭牌,该联盟将挖掘金砖科技创新合作潜力,让更多金砖+国家科技人才参与技术创新,推动科技繁荣、普及、交流,助力人才成长,加速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增进科技界合作,发挥科技智库作用,使创新成果惠及全球可持续发展。
金砖国家工商理事会技能发展、应用技术与创新中方工作组主席,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国际联盟理事长刘振英表示,"一带一路"及金砖国家技能发展国际联盟有1800多家会员,金砖+科技创新联盟目前有800多家会员。
多维度推动人才区域互认机制
共建"一带一路",要进一步完善人才相关制度,真诚吸引人才、成就人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兼国际合作部部长罗晖表示,在2021年3月,中国科协倡导来自中国工程界、教育界、科技界的82家单位共同发起设立中国工程师联合体,致力于推动工程师国际互认,加强工程能力建设,推动提升工程教育水平,促进工程师职业发展。
另外,中国科协联合体推动实现工程教育的互认取得了积极进展。中国科协在2012年代表中国加入了《华盛顿协议》,实现了我国的工程教育的标准与国际的互认,也同时实现了高校的工程教育学历学位的国际互认。目前,全国共有321所高校、2395个专业通过了国际工程教育的认证,涉及到土木、机械等诸多领域。
罗晖表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金砖国家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均迫切需要更多可供各国工程师交流合作的多边机制、双边机制,及各类创新载体和平台,需要更高水平、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创新空间。今年,中国科协计划邀请500名"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工程师来华交流学习。
值得关注的是,在论坛上,金砖工坊与南非、俄罗斯、巴西、吉尔吉斯斯坦地方政府、大学和相关机构签订了30余份谅解备忘录,通过技术培训、标准互认及技能护照计划,助力国际产能合作。
据悉,金砖工坊在中方首先建立的105家培训基地的基础上,和巴西、南非、俄罗斯进行联合培训基地的建设。每年,金砖工坊均组织系列大讲堂,目前,已有近30万人次参与大讲堂的相关活动。去年,金砖工坊组织600多人参访各个金砖国家,进行技术交流。
技能交流促成合作新机遇
以人才为纽带,促进合作深化。金砖国家工商理事会技能发展、应用技术与创新南非工作组主席,南非高等教育与培训部教育培训署董事马普勒·恩坎瓦表示,对于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南非希望能跟上潮流并融入其中。
马普勒·恩坎瓦表示,职业教育的关键在于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以锅炉工和焊接技术为例,新一代技术工种不仅需要掌握传统技能,还需具备自动化设备操作与设计能力。为此,南非积极推动数字化培训和线上教学,并注重资格认证的标准化,以确保教育质量得到国际认可。
马普勒·恩坎瓦表示,南非将继续深化教育改革与国际合作,以培养更多符合产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为国家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一转型不仅关乎南非的发展,也为金砖国家间的技能交流与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安第斯路国际科学技术组织主席马尔科·卡韦罗也在发言中提到,安第斯路国际科学技术组织希望能够与中国建立起人才的交流机制,并更好地扩展资金渠道去支持开展科学研究。加入金砖能带来更多的合作机会,也能够提升获取资金的能力,进而更好地开展培育创新。
北京商报记者王维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