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数据显示,2024年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843.7亿元,同比增长12.7%;2013年以来累计超3700亿元,年均增速超25%。

近日,记者在京津冀三地采访发现,京津冀三地“创新联合体”越来越紧密,“北京建能力、区域造生态”协同机制初步形成。

“同城化”加速北京原创技术落地津冀


天津华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万级洁净实验室进行干细胞产品质检及生产。

走进位于天津武清京津产业新城的天津华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工作人员正在万级洁净实验室及生产车间内进行干细胞产品质检及生产。全封闭无菌实验室、高等级GMP车间,科研、生产一应俱全。作为清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标杆企业,这里已成功打造出“百亿量级”干细胞生产制备工艺管线。

清华大学科研团队之所以将生产基地落在武清,考虑到开车50分钟就能从北京抵达生产基地,研发和生产能更紧密地互动起来。北京的技术研发和市场需求与天津武清的制造能力和产业基地优势结合,提高了京津产业链供应链能力和韧性水平。

位于河北张家口南山汽车产业基地的京西智控(张家口)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正进行订单生产。公司研发的第四代磁流变减震器,运用智能控制技术,能实现毫秒级响应,极大提升了车辆性能,填补了河北省汽车底盘核心零部件产业链的空白。

这家位于京张高铁附近的公司正是2023年疏解落户到张家口的北京科技企业。北京原创技术与张家口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攻克了技术难题,也为“创新联合体”开辟了新市场迎来了新商机。

“创新联合体”竞逐AI新赛道

在天津滨海新区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多项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其中一款AR眼镜格外引人瞩目。

“这款AR眼镜从外形看与普通眼镜并没有太大区别,它的奥秘都藏在这看似普通的镜片里,我们将微纳光芯片压印到镜片上,不增加眼镜的重量,就可以将导航、翻译等信息在镜片上实时呈现,这项技术也获得国家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支持……”在华慧芯科技集团公司展厅内,工作人员正在向客户介绍最新研发的超结构芯片在现实中的应用。

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的华慧芯董事长曲迪表示,“用清华的智慧做芯片”是公司名字的由来。目前,依托清华大学校友资源,一批与华慧芯共同成长的AI人工智能项目在天津滨海新区加速涌现。

由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气象预报大模型“风清”自业务化运行7个月以来运行平稳,并在人工智能天气预报大模型示范计划的检验评估中名列前茅。目前,该模型正在雄安气象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开展研发迭代工作。

工作人员介绍,要提前知晓未来15天的天气情况,传统的数值天气预报需耗费巨大的计算资源和几小时的计算时间,而投用“风清”大模型以来,已将预报计算时间缩短为3到5分钟。

据介绍,除了“风清”大模型外,这里还将展开气候预测大模型“风顺”等气象大模型研究应用工作,来自北京等地的高层次人才将纷至沓来。

人才“虹吸效应”逐步释放

选择“北京建能力、区域造生态”,北京企业看重的是区域(津冀)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完善的产业生态,以及与北京“同城化”的生活环境。与此同时,人才“虹吸效应”逐步释放。

天津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双表示,今年以来,北京科技创新优势和天津先进制造研发优势结合效果明显。留住人才、进一步激发科技成果在区域内转化的经济效应,还需要京津全方位加深合作。

王双建议加强政策协同。目前京津两地在人才引进、税收优惠、科研扶持等政策上存在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层次人才的自由流动。需要建立统一协调的政策体系,例如统一人才认定标准和奖励机制,让人才在京津之间流动时能够享受同等的政策待遇,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在区域内的高效配置。

加快创新生态融合。北京科研机构和高校众多,创新源头丰富,但成果转化场地受限;天津有产业基础和应用场景,却缺乏创新源头的紧密对接。针对这一结构性矛盾,应加强两地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合作,发挥人才作为创新要素流动的核心载体作用,建立完善多维互动机制,打造“北京研发+天津转化+天津制造”联合贯通的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构建“人才共引—技术共研—成果共享—产业共兴”的创新生态,实现“研发—转化—制造”创新闭环。

吸引和留住人才。京津两地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应结合市场行情,制定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天津的先进制造企业可以对技术骨干给予丰厚的薪酬回报,缩小与北上广深的薪酬差距。用人单位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晋升机制,根据人才的能力和业绩,为其提供快速的晋升通道,让有能力的人才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更高的职位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全面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打造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围,增强人才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协同红利”提升创新能力

三地“创新联合体”越来越紧密,也说明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的双轮驱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京津冀经济发展新格局。南开大学战略发展部部长李兰冰认为,要以“协同红利”促进“创新联合体”能力提升。

一方面,统筹把握产业规模与产业质量的关系,夯实京津冀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质效提升基础。分层次推进就业导向型、财税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等产业发展,既要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等“增长极”作用,也要充分发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稳定器”作用。 通过引入新技术、新设备、新理念,传统产业以生产流程重塑、生产效率改善、生产方式转变突破低端困局的效应正在逐步显现,这有效推动着“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的和谐共生。

另一方面,要统筹把握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关系,积极发挥技术创新的引领性作用, 为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注入新动力新动能。京津冀地区要着力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整合与优化,加快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致力于以协同红利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解决创新体系与产业体系衔接不畅问题,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强化产业发展的技术供给, 使创新驱动发展与产业链升级扩容紧密结合,实现由技术创新向实际生产力的高效转化。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