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我是禾禾妈~
在开始今天的话题前,先问各位一个问题:“你是否曾因手机,和孩子起过矛盾,甚至发生争吵?”
实不相瞒,我就有过这样的经历。
而且据我观察,我身边众多亲朋好友中,十有八九都因禁止孩子玩手机,和孩子闹得不可开交,有的还引发了更为严重的后果 。
我家女儿上小学二年级,首次接触“蛋仔派对”这个游戏的时候,就曾沉迷过一段时间。
那段时间,她放学到家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今天能玩多长时间的蛋仔?”
虽然我们约定了做完作业可以玩半小时,可是她不仅作业完成的极其潦草,到了该结束的时间,也总会各种拖着不给。
周末节假日,手机一旦落入她手中,更是很难主动交回,从早玩到晚,喊他吃饭都没反应。
有一回,我强行收走手机,她看哭闹没用,甚至直接摔东西……
我和老公看这样不是办法,于是想“长痛不如短痛”,干脆断了家里的网,把手机锁起来,彻底断了她的念想。
然而,没坚持几天,我就发现这样做不现实,因为孩子有时候要上网课,几乎每天还要用手机提交作业。
并且直接禁止孩子玩手机,并不能让孩子“变好”,甚至还可能适得其反。
01 为什么不能禁止孩子玩手机?
第一:导致孩子叛逆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曾说:不论什么时候,当父母命令或者强制孩子做事情,就会导致权力之争。
相比孩子,父母具有天然的权威优势,仗着这一点,很多父母总是不自觉的简单粗暴的要求孩子听自己的话,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在孩子小的时候,或许这一招还有用,但随着孩子的成长,这一招的效果会越来越差。
因为孩子也是与成人平等的、独立的、发展中的个体,自我意识会随着年龄逐渐觉醒,为了自己的需求,他就会反抗,与父母进行“权利之争”。
这种权力之争发生得越多,孩子往往也会越叛逆。
所以,当你过度禁止孩子玩手机时,孩子往往想玩的感觉越强烈,这不是出于手机的诱惑力,而是他不想屈服于你。
第二:完全禁止不现实
就像工业时代的人离不开发动机,人工智能时代的我们也离不开智能终端。
现代社会,手机等智能终端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日常生活中,无论你是坐公交车、买火车票,还是去菜市场买菜付款,与朋友沟通都需要用到网络和智能终端。
即使你断了家里的网,在家坚持不看电视、玩手机,孩子在学校、朋友家,或者是其他地方,还是能接触到手机等电子产品。
所以,完全禁止孩子不接触手机,根本不现实。
第三:越禁越为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禁果效应”。
意思的是越是禁止的、得不到的东西,人们越是好奇,越是想得到。
父母使用自己的权威,禁止孩子接触手机并不难,但是孩子因你的禁止行为而激发出的好奇心,却是你无法控制的。
由于“禁果效应”,孩子反而会对手机产生更大的兴趣和关注。
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他们会千方百计的,甚至不计后果的把手机搞到手,比如,我禁止女儿玩手机那段时间,她就曾撒谎老师要线上拍视频、交作业,从我这把手机骗到手。
而且,一旦她将手机“骗”到手,就会争分夺秒的玩,有一次甚至趁我睡着了,大半夜把我手机偷偷拿过去玩。
禁止,不旦没有彻底解决问题,反而使她对手机的渴望越来越深。
02 聪明的父母从不禁止孩子玩手机
人工智能时代,禁止孩子玩手机根本不现实,更何况手机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合理地使用手机,还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好处。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防止孩子沉迷手机,关键不是决定几岁给孩子手机,而是要教会孩子,如何防止无意义的沉迷。
只有让孩子学会下水才能学会游泳,手机的使用管理也是一样。
至于怎么引导,分享给各位父母几点建议:
第一,手机的使用规则。
比如,和孩子协商每天玩手机的时间并严格遵守;再比如,与孩子约定玩手机的基本前提,手机不能带到学校,吃饭、走路、写不完作业不能玩手机等等。
划重点:规则一旦制定必须严格遵守,切忌心慈手软。
第二,提升亲子关系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小学生及其家长网络游戏认知与态度研究报告》显示:孩子沉迷手机游戏与亲子关系密切相关,亲子关系越差,孩子越容易沉迷手机游戏,反之,孩子则越不会沉迷。
划重点:用心陪伴孩子,增强亲子互动,借此降低孩子对手机的依赖。
第三,不做坏榜样
黑白的打印机复印不出来彩色的资料。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我们若不想孩子沉迷手机,就不要亲身给孩子树立一个坏榜样。
划重点:在孩子面前,即使是忍,也要少玩手机。
第四,扩大孩子的接触面
研究表明:孩子在现实世界中获得的积极体验越多,对虚拟世界的依赖就越少。
如果孩子的生活丰富多彩,他们就不会将手机视为唯一的娱乐方式。
划重点:培养阅读、运动、绘画、音乐等健康的兴趣爱好,让孩子发现比手机更有趣的东西。
你支持孩子玩手机吗?预防孩子沉迷手机,你是否还有其他的好办法?
欢迎评论区留下您的言论,供其他有类似需求的家长参考讨论。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