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李静 刘志坤 通讯员 张卫华

70多年前,武同考的母亲一针一线缝制布鞋,送儿子上战场。四代人寻找,在多方帮助下,才得知,他曾将这双布鞋送给战友,见证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战火硝烟。

如今,这双鞋子终于回到它出发的地方。


武同考烈士的布鞋

唯一的遗物

红布掀开,那双布鞋装在透明盒子里,尽管已经泛黄,鞋底磨损,但仍然可见那些细密的针脚。武改印仔细看了又看,嘴唇忍不住颤抖。

这双鞋子的主人是他的二大伯武同考,牺牲时不过29岁。而武改印如今都已68岁。这也是武同考唯一的遗物。

这段时间,一家人都在忙着一件大事,迎接这双布鞋“回家”。真正看到鞋子的时候,武改印却陷入沉默。


武同考的侄子武改印

武改印从未见过二大伯武同考,但家里有一张《革命烈士证书》。在奶奶和邻居的讲述中,他对武同考有一个模糊的印象。武同考,1922年出生于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元村镇操守村,1947年参军,经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1951年4月,时为中国人民志愿军20军58师172团1营6连炊事员的武同考在朝鲜战场牺牲。

曾与武同考并肩作战的邻居回忆,他们一起离开家乡,一起奔赴战场。但后来只有邻居回来了,武同考没有回来。长津湖战役期间,在华川阻击战中,武同考给前线战士送饭途中,遭遇美军飞机轰炸。邻居眼睁睁看着他倒在眼前,“救不了,也带不回来。”

武改印说,直到奶奶离世,她也没能等到儿子“回家”。

跨越四代寻亲

武同考没有留下任何遗物,安葬的具体位置也无从知晓。原本有一张照片也在后来几次搬家的过程中,不知遗落到何处。

志愿者询问,武同考长什么样?武改印说:“我也不知道,只是听奶奶说,有些像我哥哥。二大伯曾有过婚姻,但没有子嗣。”

武改印9岁时,父亲去世。家中兄弟四人,母亲难于照看。武改印说,他们从小跟着奶奶长大。

在武改印的记忆里,奶奶这辈子很不容易。爷爷过世早,她将六个孩子拉扯长大,还要照料孙辈。他知道,奶奶最深的挂念,始终是那个没能从战场上回来的儿子。

从奶奶到父亲,到武改印,几十年过去,他们不知道如何寻找武同考的下落。要是再找不到,关于武同考的记忆可能就真的消失了。

后来,电视里播放志愿军遗骸归国的新闻。武改印便将寻找武同考的念头再次告诉儿子武瑞峰。不过,他们一直没有等到名单里出现“武同考”这个名字。

布鞋背后的战友情和母子情

武瑞峰把这件事记在心上,三年前,他把寻找烈士的信息告诉了濮阳风铃寻亲团队等志愿者团队。

志愿者曹瑞涛在志愿军寻亲服务团、志愿军老兵帮扶计划提供的众多线索中,发现老英雄徐邦礼与武同考同属一个部队。“徐邦礼是武同考的指导员,武同考是炊事员。”曹瑞涛说。


曹瑞涛

徐邦礼,1950年11月跟随部队入朝作战,1951年8月负伤回国。战斗中他荣获二级战斗英雄,所在连队荣获集体一等功。他曾与抗美援朝特级英雄杨根思在同一个团。

“徐邦礼老英雄回忆,当时作战条件很差,冰天雪地,自己的脚受伤了,武同考曾送给他一双布鞋。这双鞋,徐邦礼保存了70多年,因为救过他的命。现在,又回到烈士故里。”曹瑞涛说,“这双鞋代表了烈士的寄托,代表了深厚的战友情和母子情。”

在得知烈士家属寻亲后,徐邦礼郑重嘱托山东抗美援朝老兵孙广付、房来廷等人,希望将这双鞋从北京送回武同考的家乡,让他的亲人有个念想。

当鞋子的照片传来时,武改印眼泪汪汪。“奶奶生前确实提到过,她曾为儿子做了两双布鞋。”

被看见和铭记

3月30日,在南乐县烈士陵园,曹瑞涛将鞋子交到了武改印手上。武改印眼眶通红:“二大伯,70多年了,你终于回来了。”

每年国家迎接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时,山东抗美援朝老兵杨培善都会守在电视机前,默默守护着战友的回家路。去年,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他曾到沈阳接战友“回家”。这次,他也到了现场,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抗美援朝老兵房来廷

同行的还有山东抗美援朝老兵房来廷。讲起长津湖战役中经历的战火,他仍然历历在目。“走了好几天才到长津湖,往前走不动,往后退不了,打得很难。”

如今,四代人跨越70多年的寻找和等待,终于画上一个阶段性的句号。武改印说,“这也是给奶奶最好的告慰。”


布鞋存于纪念馆内

武改印决定将这双布鞋交予当地纪念馆收藏。他们小心翼翼地捧着这双鞋子,放进展厅。武改印说,每年清明,都会有很多人来这里参观,这双布鞋的故事也会被更多人看见和记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