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L如何与医生沟通,更受欢迎和信任?
撰文丨黄思宇
医学联络官(MSL)将前沿医学动态传递给临床医生,是药企与医生沟通不可或缺的桥梁。但许多药企都感到困惑的是:医生希望MSL以怎样的方式拜访?对MSL的专业度是否满意?最希望MSL提供哪些信息?
为此,“医学界医米调研”对国内353名接受过MSL拜访的医生展开线上调研,将上述问题的分析结果收录在《MSL医学沟通医生评价与需求调研报告》(下称《报告》)。
3月18-20日,中国(苏州)创新药物医学大会暨2025CMAC年会举行。在“医学事务:以认知突破、解评估之惑”论坛上,“医学界”联合创始人、总经理兼首席医学官陈婕女士对《报告》作了精彩分享与解读。
她指出,如今医生的需求已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MSL也要从“信息传递者”升级为“医学价值共创者”。
陈婕女士在2025CMAC年会上
线下拜访不是最受欢迎的方式
本次调研覆盖内科(呼吸内科、内分泌科、神经内科等)、外科、儿科、肿瘤与放疗科等30余个院内科室,所有受访者均为三甲医院高级职称(副主任医师及以上)医生,近半数医生来自一线/新一线城市。
“调研的第一个问题就有出乎意料的结果。”陈婕在会上介绍,过去行业普遍认为线下面对面拜访是最好的方式,但调研结果显示,最受临床医生青睐的拜访方式是微信消息(59%)和学术会议期间沟通(54%),之后才是线下面对面拜访(50%)。可以看出,高效且不打断正常工作的拜访方式更受医生欢迎。
另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是MSL与医生之前的供需“错配”。调研显示,53%的医生希望了解MSL所在公司的药物,而提供这一信息的MSL仅占34%。
这让陈婕回想起她曾经的经历——询问医生,含有商业的内容是否会让他们对平台印象不佳,许多医生认为并不会。还有部分医生对高质量的商业内容表示赞赏,因为他们能够从中获得更精准的用药指导等实用内容。
除了药物信息,医生们还期望通过MSL获得诊疗指南/专家共识(64%)、临床研究成果(58%)、药物研发动态(50%)等,呈现出需求多元化、专业性强的特点。尤其是主任医师,对药物研发动态、学术活动邀请信息的需求更加强烈。
“这也启示MSL不能只做单纯的信息传递者,而要自我升级为医学价值共创者。”陈婕指出,MSL的医学专业度仍是获得医生信任的基石,MSL要不断提升自己所提供医学信息的深度与广度。
值得注意的是,55%的医生已通过MSL开展临床研究合作,44%的医生通过MSL开展过临床研究外的其他医学研究合作。在没有通过MSL开展过医学研究合作的医生中,也有超过三成的医生表达了一定的合作意愿。
不过,有36%的医生认为,MSL协调研究资源的能力不足,这正是MSL竞争力提升的发力之处。陈婕强调,MSL要主动整合药企资源,满足医生对学术进阶的需求。
“如果MSL能有更多机会邀请医生担任分中心PI,增强其临床研究参与感和学术影响力,一定能与医生构建更深层次的关系。”陈婕举例分析道。
令人欣喜的是,MSL所传递信息的客观性和专业性得到多数医生认可,为MSL同道注入一针“强心剂”。73%的医生表示,MSL能够相对全面客观地介绍医学信息;68%的医生认为,MSL传递的医学信息准确性和专业性高;60%的医生称,MSL为他们的临床工作带来了较多帮助。
随着AI浪潮来袭,97%的医生希望与MSL共同沟通AI工具应用,二线及以下城市医生对此需求更加强烈。陈婕指出,AI不仅可以提升MSL与医生沟通的效率(如在沟通前借助AI获得医学专业知识),也有望成为MSL提升自身竞争力、被医生记住的一大亮点。
医生的需求在变迁
调研也发现MSL在与医生沟通时存在不足。43%的医生认为,MSL存在重复传递相同信息的问题。还有部分医生认为,MSL的医学专业性、临床需求洞察能力、研究资源协调能力等有待提升。
这实际上反映出,医生的需求正在变迁。为了捕捉医生群体在日常工作学习中的迫切需求与实际选择,传递真实前沿的临床声音,“医学界医米调研”已连续三年发布《深度理解中国医生》年度洞察合集,最新的《深度理解中国医生2024》合集也已发布。(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获得)
在2025CMAC年会“医学洞见形成数字化模式”论坛上,陈婕结合2023年-2025年“医学界医米调研”的50余份报告,及大量“医学界”平台用户行为数据,揭示了当下中国医生正在“想什么”。
“不可否认,如今的医生们正在经历一场风浪。”陈婕指出,医保控费、住院天数限制等因素给医生执业带来了更高要求,繁重的临床、科研、带教与行政任务,增加了医生的工作负荷。
“但医生们对此表示理解。他们选择顺应医疗时代的变化,积极进行自我升级,对前沿、循证、科研的追求更加强烈。中国医生用行动证明,‘以患者为中心’从来不是一句空话。”陈婕说道。
陈婕女士分享《医生需求在变迁:多维洞察助力药企数字化实践》
综合“医学界医米调研”对肿瘤免疫治疗、肺癌、乳腺癌、糖尿病等疾病诊疗现状的调研可以发现,与基线相比,医生对头对头研究证据的需求,对与企业开展临床研究相关合作的需求,以及对参加科研培训、国际大会动态、前沿研究数据等的需求均有不同程度增加。
“医生们对新药的关注度也在升级。”陈婕援引《医生新药认知情况调研》从2018年-2024年多年对比的数据指出,医生对新药的关注呈现出更早、更快、更全面的趋势。他们关注的信息从国内获批上市前移到I、II期临床试验,从指南推荐等级、临床用药经验拓展到了临床研究与真实世界研究数据。
临床专业性升级也体现在对共病治疗、早诊早干预的追求上。“医学界医米调研”的多份报告显示,肿瘤、心血管、神经、外科等科室医生对共病的临床关注度均大幅提升(提高幅度≥80%)。对于肺癌、乳腺癌、胃癌、慢阻肺病等多种疾病,医生主动进行“早诊早干预”的意愿都较高。
不过,调研也发现,医生开展共病治疗的支持不够,包括患者依从性较差、缺少有效治疗方案、合并症控制困难等。早诊早干预也面临制约因素,如医生工作量大、缺乏院内标准流程、治疗方案有限等。
“这些不仅是医疗同道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未来医药企业同医生沟通时的发力点。”陈婕总结指出,临床医生的需求在变,真实世界也在变,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做好系统中的变量,以更充分的准备与更完美的姿态顺应变迁,与时代同行。
“医学界健康科普”的创新数字化实践
面对医疗环境变化与医生需求变迁,“医学界”作为全国领先的医学信息与医生服务平台,已经开始创新数字化实践的探索,健康科普业务就是代表之一。在2025CMAC年会“聆听患者声音:患者参与决策真实场景”论坛上,“医学界”健康科普业务部副总经理刘一婷女士对此作了介绍。
刘一婷女士分享《从医生到健康传播者:科普IP的崛起与患者决策的变革》
“新趋势下,医学信息传播的内在需求在升级。尽管医生是科普的主体,但他们仍需要专业团队和机构赋能,协同产生优质内容。结合各平台的内容定位与发展趋势,患者数字旅程的路径上涌现出更多的健康科普机会和撬点。”刘一婷介绍道。
小红书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用户在大健康领域的搜索量较去年增长了87%,有关健康产品的推荐笔记更是激增了221%。2023年《抖音健康科普数据报告》显示,每天平台新增2.1万个健康科普内容,有2亿用户从平台上获得相关内容,各类医疗视频共收获13.1亿次收藏、30亿次点赞。
实际上,对于不同社交媒体平台,“医学界”都制定了有针对性的科普传播策略。“医学界”还构建了从上市前到集采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科普教育方案,能够结合处方药的不同特性和传播目的,实现广域覆盖、多科联动、专科主导的科普传播。
通过融动有志投身科普的公立医院医生群体,创作易于多渠道传播的内容,普及健康知识,“医学界”旨在提升公众的健康素养,减少对医疗资源的不必要依赖,降低医疗成本,同时提高社会整体的健康水平。这与现代医疗健康的未来发展趋势和价值医疗的理念不谋而合。
我们更期待的是,通过“健康科普”的推广,深化医疗服务的内涵,不仅限于治疗已出现的疾病,更扩展到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和疾病预防,为我们的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做科普就是在给社会‘接种疫苗’、预防‘信息流行病’。”刘一婷援引高福院士的话进行总结,“学术界有责任和义务做好科普工作,实现‘用科学武装头脑,用知识指挥行动’。”
获得《深度理解中国医生2024》合集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