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漫天要价?各位给我订回国的机票吧。”
2004年的谈判桌前,德国西门子开出520亿天价要求中国铁道部买单,拒绝任何让步。
然而短短41天后,不是中国买不起技术,而是西门子的股价暴跌17%,整个谈判团队被德国总部集体解雇。
01)天价桃子:高铁引进背后的大棋局
2004年的中国,经济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改革开放的红利释放,加入WTO的机遇扩展,一个制约因素却日益凸显——铁路运力的瓶颈。
每逢春运,“一票难求”成为全国性的痛点。自主研发的“中华之星”等国产技术虽有突破,但离真正成熟的高铁技术还有很大差距。
铁道部当机立断,经国务院批准,启动了“时速200公里铁路动车组项目”。
计划向国外采购140列时速200公里的动车组,这在全球高铁史上是史无前例的采购规模。一场关于中国高铁未来的重大谈判即将拉开帷幕。
这条诱人的消息一经公布,全球高铁巨头蜂拥而至。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日本川崎重工和加拿大庞巴迪,这四家掌握世界先进高铁技术的企业都不愿错过这块肥肉。
毕竟,中国不仅有140列动车的大订单,更有“四纵四横”客运专线网络的宏伟规划,这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高铁大市场。
然而,德国西门子却显得尤为傲慢。作为当时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的高铁生产商,西门子自信中国必须选择他们。
他们开出了令人瞠目的条件:每列动车3.5亿人民币,技术转让费3.9亿欧元,还设置了50多项技术转让障碍。
面对西门子的狮子大开口,铁道部内部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夜深人静时,铁道部的办公室灯火通明,副总工程师张曙光和他的团队在激烈地讨论着应对策略。
张曙光在白板上不断写写画画,脸上闪过一丝若有所思的微笑,他想到了中国古代的一个经典谋略。
“各位,我们不要慌,我们有办法。”张曙光胸有成竹地说,“他们以为我们非买不可,但历史将证明,高傲者终将跌落神坛。”
02)古人的智慧:二桃杀三士的经典谋略
张曙光想到的这个谋略,源自于中国古代典籍《智囊》中的“二桃杀三士”。故事讲述了春秋时期,齐国相国晏婴为齐景公除掉三位功高盖主的将军而设计的一场智谋。
晏婴让齐景公赏赐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位勇士两个珍贵的桃子,并要求他们按功劳大小分配。
三人争功不已,公孙接和田开疆各自夸耀战功拿走了桃子,古冶子羞愧自杀,其他二人也因惭愧而自刎。晏子用两个桃子,不费一兵一卒便除掉了三个威胁齐国政权的人物。
“二桃杀三士”的核心是什么?张曙光在深夜的会议中娓娓道来。这是一个阳谋,将三个竞争者放在一起,用有限的资源引发他们之间的内斗,最终达成自己的目的。
在现代商战和国际谈判中,这种智慧同样可以运用。
“我们手中有两颗最诱人的桃子,”张曙光在白板上画了两个圆圈,分别写上“南车四方”和“北车长客”,“而他们四家都想咬一口。”
张曙光和他的团队整夜未眠,他们精心设计了一套招标规则,将在第二天公布。
这套规则表面上看起来是公平竞争,实则暗藏机关,就像晏子当年的两颗桃子一样,看似简单,却步步为营。
“各位,准备好了吗?明天一早,我们就上两道硬菜。”张曙光看了看表,外面已是曙光初现。
03)布局棋盘:铁道部的“两道硬菜”
2004年6月17日,铁道部正式发布招标公告。看似普通的公告词中,却藏着精心设计的游戏规则。与会的外国代表们读着招标书,脸色逐渐变得凝重。
招标书明确规定:投标企业必须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合法注册的,具备铁路动车组制造能力,并获得拥有成熟的时速200公里铁路动车组设计和制造技术的国外合作方技术支持的中国制造企业(含中外合资企业)”。
这段拗口的话语翻译成简单的语言就是两道“硬菜”:
第一道硬菜,投标企业必须是中国企业。这一条直接将西门子、庞巴迪、阿尔斯通和日本高铁企业挡在了门外,他们不能以独立身份参与投标。
第二道硬菜,参与投标的中国企业必须有国外成熟技术的支持。这又把“中华之星”、“蓝箭”等国产动车挡在了门外,因为铁道部的真正目标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同时,招标书还规定了三项基本原则:关键技术必须转让;价格必须降至最低;高铁产品必须使用中国品牌。
这三项原则确保了技术真正转移到中国企业手中,而不是像汽车行业那样仅仅贴牌生产。
更关键的是,铁道部只指定了两家企业能够承担技术引进任务:南车集团的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和北车集团的长春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四家国外公司要进入中国市场,就只能争夺这两个合作名额。
为了确保技术转让的质量,铁道部还设置了一个名为“技术转让实施评价”的考核环节。
这个机制十分独特:铁道部不考核国外企业教得怎么样,而是考核中国企业学得如何。如果中国企业没有掌握技术,铁道部就不付款给外国企业。这迫使国外公司必须全力以赴,不敢有半点保留。
这套巧妙的规则一出,四家国外企业顿时陷入了“二桃杀三士”的局面。他们想要进入中国市场,必须争夺有限的合作机会,而且还要接受苛刻的技术转让条件。
张曙光的阳谋已然布下,接下来就看各方如何博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