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战略博弈持续深化的背景下,美国政坛围绕对华政策的路线分歧日益显现。最近,美国政军两界再次释放的对抗性言论,与战略智库的审慎评估形成鲜明对照,暴露出华盛顿决策层面临的结构性矛盾。
日前,据《南华早报》消息,在一场确认听证会上,特朗普的亲信、新任空军部长提名人特洛伊·克拉克抛出强硬论调,强调中国经过二十年不对称战略布局,已形成针对美国的系统性军事应对方案。这位特朗普亲信特别指出,中国在南海的常态化军事存在表明其战略决心,建议五角大楼加速装备采购流程以应对潜在冲突。此类言论引发舆论震动,但随即遭到主流媒体的策略性质疑。难道美军真要采购物资与中国正面对抗?
然而,美国媒体彭博社却不这么认为。彭博社最新战略评估报告揭示,美国在关键战略资源领域存在致命性短板。数据显示,当前美国29种关键矿产对华依存度超50%,其中15种战略性矿产完全依赖中国供应。该报告提出三条破局路径:对华缓和关系、重启本土开采体系、构建替代供应链。分析认为,以特朗普政府的战略政策,缺乏战略互信,显然不太可能。其次,自己开采的话,需耗时二十年重建产业链,显然不太可能。唯有第三条具备现实操作性。
然而美国构建替代供应链面临双重困境:
1.加拿大作为传统资源盟友因特朗普的贸易保护政策产生严重隔阂。
2.乌克兰政府近期对美乌矿产合作协议的强硬态度更令局势复杂化。
其次,基辅当局公开声明拒绝承认历史援助的债务属性,仅承诺对新增援助提供补偿性合作,这种策略性表态背后显然获得欧盟的实质性支持。特朗普估计怎么也想不到,会被泽连斯基如此戏耍。美国大不了全面停止援乌,但泽连斯基敢如此表态,想必已提前想好退路,或许欧盟已给了他足够保障。
由此可见,对华强硬派主张的对华备战必须解决矿产资源问题。而破局方案又与其"美国优先"理念存在根本冲突,这是他无论如何都接受不了的。可以说,特朗普自己把美国逼入了困境。对于中国而言,态度始终明确:中国始终秉持防御性国防政策,既坚定维护核心利益,又保持战略定力避免陷入对抗陷阱。美国若执迷不悟,妄图挑起事端,最终只会自食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