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某地一车间正在组装汽车。图/新华社

新能源汽车行业也要“反内卷”了。

据央视新闻报道,在近日举办的2025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国汽车行业无序竞争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的企业不惜牺牲利润抢占市场,虚假宣传恶意抹黑等现象也时有发生。不仅短期内造成行业利润下降,长期下去,还将影响技术创新、产品的质量安全,削弱产业的竞争力。

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着力整治市场乱象,规范竞争秩序,维护公平的竞争。而国家发展改革委也将与有关部门一道,及时通报不正当竞争的典型案例。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支柱产业之一。去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年度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中国汽车产销量也在全球领先。但与此同时,该行业的“内卷”程度已不容低估,乃至出现了比较突出的无序竞争问题。

这次相关部门负责人不点名指出有的车企“不惜牺牲利润抢占市场”“虚假宣传恶意抹黑”等行为,算是对我国汽车行业的无序“内卷”发出了明确的治理信号。

客观说,各车企之间的竞争是市场常态,也有利于提升行业的发展活力。中国汽车市场在短时间里能迅速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和水平,比较充分的市场竞争,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凡事皆有“度”,如果从正常的竞争“越界”到无序竞争,则变成了一种恶性竞争。

像近年来汽车市场的一个标志性场景就是,一再掀起无下限的“价格战”。正常的价格竞争其实无可厚非,但诚如相关负责人所指出的,如果“不惜牺牲利润抢占市场”成为一种行业风气,显然就值得警惕了。

这并非夸张。如今的汽车市场中,部分车企长期处于一种“卖得越多,亏损越多”的尴尬状态。这种状态不仅对企业来讲很难持续,也放大了整个行业的发展泡沫。

而低价状态下,也可能带来质量层面的隐忧。试想,在技术没有跨越式突破的情况下,一辆车的价格如果过低,就难以覆盖其成本,如此情况下,车壳下面的安全配置是否偷工减料,就值得拷问。

在把价格“卷”到极致的同时,一些车企还想到了各种扭曲的“盘外招”。如竞争对手之间掀起“舆论战”,不惜造谣抹黑对手的现象就一再出现。以至于有车企公开向网络“黑公关”开战。如此一幕幕,已超出正常市场竞争范围,变成了无序竞争、恶性竞争,成为行业良性发展的大敌。

本质上说,无序竞争的加剧,表明一些车企正面临着产品力创新的瓶颈,陷入同质化竞争困境。因为正常状态下,车企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持续保持竞争力,就不会掉入“价格战”“舆论战”的漩涡。

一旦一个行业把价格、舆论之争作为主流竞争维度,反过来又会进一步伤及行业的创新生态和企业的创新动力。因此,面对行业的无序竞争之风,有志于长远发展的车企都该保持冷静而不是跟风,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策略,真正把心思放到产品和服务的突破上来,如此才能实现突围。

当然,这离不开监管上的引导和规范。这次相关部门负责人就表示,将着力整治市场乱象,加强汽车市场的价格监测、行业自律、舆论引导,严格市场监管,并“严格查处技术标准不达标、质量安全不过关的产品”。

这非常重要。中国汽车行业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也理当更加注重技术和质量把关,逐步推动更高水平的质量标准体系的完善,从规则上引导车企不断攀登技术高峰,向更高阶的创新力竞争、产品力竞争转型。

汽车产业规模大、链条长。加快建立公平有序的良性竞争行业新格局,对上下游其他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样大有裨益。

同时,相关部门的最新表态,也是向地方的招商引资发出了新的信号。毕竟,过去那种一味给优惠、补贴,甚至给予特殊保护的招商模式,正是助长汽车行业无序竞争之风的一个重要客观因素。

去年以来,国家各个层面一再强调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而引导汽车行业良性竞争,是“反内卷”的应有之义。这不仅有利于推动中国汽车行业在实现规模化突破后,加快实现技术和质量的新突破,也能给更多行业带来积极示范和牵引。

而“下一步将及时通报不正当竞争的典型案例”的表述也表明,汽车行业很可能打响“反内卷”第一枪,相关企业和行业当猛醒了。

撰稿 / 杨末(媒体人)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赵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