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沿着盘旋曲折、新修的西南公路驶去。万山丛中,峰峦起伏,陡崖峭壁,峡谷深渊,公路边上没有护墙……一路上空袭不断,敌机沿途下蛋……所过城镇乡村均被炸毁。

这是美国记者史沫特莱笔下1940年的中国。沿着这条路,她的目的地是贵阳图云关——战时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所在地。在图云关,史沫特莱见到了“西班牙医生”,一群远道而来参与中国抗战的外国医生。今天是国际医师节,为您讲述“西班牙医生”的故事。

01

为何称他们为“西班牙医生”?

1936年,世界各国的4万多名志愿者来到西班牙,与西班牙人民共同反抗法西斯。万里之外的中国,一场抵御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也已打响。

两个相隔千里的反法西斯战场——中国和西班牙彼此关注与支持,还吸引了反对法西斯的热血人士志愿献身。

1939年5月20日,德国医生白乐夫、奥地利医生严斐德、捷克医生纪瑞德踏上从英国前往中国的货轮。


德国医生白乐夫的照片和名片

3个月后,保加利亚医生甘扬道、奥地利医生富华德等4位医生也踏上前往中国的轮船。不久后,还有波兰医生傅拉都、罗马尼亚医生杨固、奥地利医生肯德……

在船上,外国医生们留下了一张照片。黑白照片上每个人的脸庞都绽开笑容,他们相信即将踏上一条正义之路。


1939年,医生们从英国启程来华时在船上合影

在香港中转时,香港媒体称他们为“西班牙医生”。据统计,这群“西班牙医生”有27人,其中没有一个是西班牙人,他们的国籍有德国、波兰、奥地利、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苏联等,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曾经在西班牙战斗,是反法西斯的战士。来中国时,他们中年龄最小的27岁,最大的64岁。


部分“西班牙医生”合影

02

奔赴抗战前线救死扶伤

来中国前,奥地利医生富华德收到一个忠告:“到那边需要有在任何困难环境下都能工作的勇气。”现实的艰苦仍令他震惊。从香港到重庆再到贵阳,一路行来,城市中随处可见日军轰炸留下的痕迹。

图云关条件艰苦,外国医生与中国医护人员一起住茅草屋、睡竹板床、吃糙米饭。他们迅速适应中国生活,提出在前线设立流动医疗队,要尽一切可能靠近战场,履行战地医生的职责。

在贵阳时,每位外国医生都给自己起了一个中国名字。带着新名字、助手和大批医疗器械,他们被分成不同小组,奔赴抗战前线。

前线工作环境极端艰苦,病房、手术室十分简陋,药品和医疗器械供应也成问题。一把小刀、一个钳子和七个血管钳,往往就是一台手术的全部器械。


左图为竹子搭起的手术室,右图为简陋的病房

罗马尼亚医生柯让道用石灰和硫磺调制成经济涂剂,先后治愈了大量疥疮患者;德国化验员孟威廉在缺乏自来水和器皿的情况下,自制实验器材,取得化验工作重大进展;奥地利医生富华德在军营里推广注射疫苗,培训前线人员包扎技能……


罗马尼亚医生杨固(中)在中国为伤员做手术

有些外国医生把生命永远留在了中国。英国女医生高田宜报名去前线作战,在行前注射疫苗引起并发症去世;罗马尼亚护士柯芝兰因感染伤寒,牺牲在云南建水前线;奥地利医生王道因积劳成疾,在抗战胜利前夕牺牲在重庆……

03

募集医疗器材和药品

大多数“西班牙医生”是共产党员,他们十分关心解放区的情况。波兰医生傅拉都中文讲得好,经常与八路军贵阳交通站联系,把募集到的医疗器材和药品送给八路军。


波兰医生傅拉都

抗战胜利后,一些外国医生陆续回国,白乐夫、严斐德、柯让道等人受聘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留在中国继续当医生。

1946年夏天,白乐夫作为救济总署华北分署卫生组组长,从上海来到山东。在山东胶东地区,他参与扑灭黑热病,还在当地建起一所小医院,培训了许多医务人员。

德国医生孟威廉是“西班牙医生”中在华工作最久的医务人员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他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工作,参加新中国建设,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回到德国。

04

“他们是真正的白求恩式的医生”

这群“西班牙医生”从未被遗忘。抗战老兵宋鸿基当年曾参与图云关救护工作,他说:

这些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救死扶伤、支援中国正义事业的外国医生,是真正的白求恩式的医生。

国际主义战士、作家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十分了解这群国际友人,他写道:

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和人民的友谊不是抽象的,而是强有力的振奋力量。

如今,在贵阳城外的国际援华医疗队纪念碑上,镌刻着一群外国医生的名字,诉说着抗日战场上一个“白求恩”群体的故事。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图云关旧址纪念碑

·史料参考:人民日报《抗战中,活跃着一个“白求恩”群体》;档案春秋《为中国抗战献身的不止白求恩,还有一群“西班牙医生”》

·编 辑:潘琳娜

·审 校:李 凌 李雪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