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药行业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中,连花清瘟曾经一度风光无限。
但如今,它的热度已经大不如前,其生产厂家也遇到了不小的挑战。
2025 年初,根据公司发布的2024年财报预告显示,
这一年的亏损预计将达到6到8亿元。
回想当年的辉煌时期,
公司的市值几乎接近900亿元,这种落差确实令人感慨。
企业的成功离不开创始人的贡献,
这位创始人名叫吴以岭,出生于一个中医世家,
从小便跟随父亲行医问诊,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知识。
凭借对医学的热情和自身的天赋,
他在多所高校深造,接受了系统的中医教育。
毕业后,他先是在医院工作,后来决定自主创业,
成立了自己的企业,正式踏入了医药领域。
在心血管内科取得一定成就后,
他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研发连花清瘟。
2003年,“非典”疫情突然爆发,他带领团队迅速行动,
利用中药材为基础,开发出可以预防和治疗“非典”病毒的配方。
从研发到生产,仅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这速度让人惊叹,
不到一年时间,这款药物就已上市销售,
并且在多次病毒性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禽流感爆发期间,有研究表明它对禽流感病毒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
在甲型H1N1流感期间,它被纳入诊疗方案,成为临床用药。
此外,在应对雾霾引发的身体不适以及手足口病时,
它同样表现突出,逐渐被大众认为能够防治多种病症。
直到2019年底开始的特殊时期,是它发展的巅峰阶段。
在这三年间,它屡次被推上神坛,成为抗疫必备药品。
市场需求激增,导致这款药物供不应求,
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最高时一盒售价可达300多元。
同时,生产该药的企业业绩也快速增长。
短短两年时间,公司营业收入从原来的87亿增长至125亿,
净利润几乎翻了一番。
与此同时,公司的股价持续攀升,最高达到53元以上,创下历史新高,
市值接近900亿元。
然而随着局势逐渐平稳,它的人气不再如从前那么高涨,
企业也因此陷入困境。
2023年,公司营业总收入较上年下降近18%,
净利润更是大幅下滑约43%。
到了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下滑的趋势仍未停止,
两项指标分别下降25%和69%。
2025年初,公司发布了业绩预告,
这是自公司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亏损。
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方面是因为库存积压严重,
在特殊时期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他们大幅提高了产能,
但之后需求骤减,许多产品积压在消费者和药店手中。
由于药品保质期要求严格,为清理库存,
他们只能低价处理即将过期的产品。
就在3月份的时候,
许多电商平台上的药店纷纷降价处理临期药物,
价格低至每盒3块多,每粒仅需一毛二。
而且这种情况并非个例,很多药店都在甩卖,
有效期只剩下不到3个月,从厂家生产数据来看,
仅2022年一年,他们就生产了近200亿颗药物,
如此庞大的库存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
另一方面,公众对“网红药”的态度越来越理性,
2022年有人对该药物提出质疑,王思聪还转发了相关信息,
这一举动引发了舆论热议。
随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它的预防作用,引起了广泛关注。
尽管后来因感染人数增加,它又迎来一波抢购潮,但热度已远不及从前,
在后续的大型流感爆发期间,虽然它也有参与应对,但市场反响较为平淡。
这表明,人们对药品的认识更加深入,
单纯依靠营销和口碑打造的“神药”,越来越难以获得市场认可。
在市场上,它面临着不少竞争对手。许多中成药的效果与之相差无几,
这些竞品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从而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竞争难度。
面对业绩下滑和市场质疑,企业也开始积极寻求转型。
公司加大了研发投入,计划每年推出1到2款新药,
他们决心不仅要巩固在中药领域的优势,
还要涉足化学药和生物药的研发,朝着综合性医药企业发展。
最近,他们有一款针对鼻炎的新药已经上市,
另外还有2到3种药物正在研发中,且已初见成效。
在大健康领域,企业也在积极布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
2025年,大健康产业在数字化、预防医学、中医药等方面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他们依托自身深厚的理论基础、强大的科研能力和丰富的资源,
成立全新的科技公司,推出了一系列健康产品,
这一举措符合大健康产业发展趋势,或许能为企业带来新的盈利机会。
他们的这次转型能否成功,新的方向是否能让公司重振雄风,
大健康领域的布局是否能开辟新的盈利渠道,还需时间验证。
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只有通过扎实的科研、透明的信息,
满足大众日益理性的需求,才能赢得市场认可,
获取消费者的信任,在行业中站稳脚跟。
参考信息:山东商报速豹新闻:多家药店“3—4元甩卖”连花清瘟胶囊,以岭药业因产品有效期等问题预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