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由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三省市民政部门联合主办的“碧海寄情,爱在沧溟”——2025年京津冀海葬启航活动在天津渤海湾举行,本次共有39位逝者魂归大海。
当天上午10时,启航仪式在天津国际邮轮母港码头举行。活动现场,一个个鲜花花篮整齐排列,表达着对海葬逝者深深的敬意。家属代表分享家风往事,深情缅怀已故亲人。公祭人恭诵祭文,歌颂海葬逝者无私大爱。
随着汽笛长鸣,2025年海葬活动正式启航。海风拂面、海鸥啼鸣,载有39份逝者骨灰的“国宾9号”海葬专用船缓缓驶向渤海湾。船舱内温馨祥和、庄严肃穆。海葬仪式上,礼仪人员敬献花篮,全体默哀致敬。逝者家属在哀婉的奠词中,追忆往事、缅怀亲人。船只到达指定海域后,家属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有序登上甲板,将亲人的骨灰轻轻葬入万顷碧波。伴随着瓣瓣落花,海葬逝者在广袤海洋的拥抱中枕波长眠、回归自然。家属们泪目思亲,纷纷在祈福卡上写下寄语,表诉心中哀思之情。活动最后,全体人员为逝者祈福。
骨灰海葬是指将骨灰撒入大海的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北京市骨灰海葬活动始于1994年,是北京市政府一项公益惠民工程,随着殡葬惠民政策的宣传普及和海葬活动组织的日益完善配套,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众认可和选择骨灰海葬这一生态安葬方式。三十年来,共组织集体海葬活动870批次,安葬逝者骨灰近4万份。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骨灰海葬属于由财政经费补贴、服务全程免费、不保留任何骨灰的公益普惠生态安葬方式,有效减轻了群众丧葬负担,顺应了群众多样化的安葬需求,有力推动了殡葬移风易俗。
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们思想的变化,选择骨灰海葬的人士呈现多元化趋势,其中既有党员干部,也有普通百姓;既有内陆市民,也有海外侨胞;既有环保志愿人士,也有对大海有情怀的社会人群。当前,北京市骨灰海葬业务量逐年呈上升趋势。
自2019年开始,清明节前夕,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门在天津渤海湾组织骨灰海葬启航活动,旨在大力宣传和推广骨灰海葬生态葬方式,更好地满足社会群众多层次、多元化殡葬服务需求。北京市率先推出“全链条免费海葬服务”,从遗体接运到骨灰撒海,6项核心服务全程零收费。河北省打造海葬线上+线下祭祀方式,建立1900余个网络纪念馆,让燕赵大地的每一份思念都能找到归处。天津市打造“送亲人 找民政”国营惠民殡葬服务,创新“奖补+减免”机制,为家属抚忧伤、减负担。“海之眠”服务历经30余年深耕,辐射远至蒙藏新等地区,累计撒放骨灰3万余具,参与家属近6万人次。骨灰撒海已成为三地民政部门携手服务群众身后事的暖心举措。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魏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