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去朋友家做客,发生的一幕,让人非常感慨。

她们家8岁的儿子小宇,一直闷闷不乐,见了人也不打招呼,看起来无精打采的。

朋友气不过,在一旁敦促他叫人,可小宇呢,仍旧不为所动。

我眼瞅着场面越来越尴尬,只能赶忙在一旁打圆场。

紧接着,朋友又让孩子去倒水,结果一不小心,茶水洒了出来。

这一下,朋友再也控制不住怒火,冲着孩子就噼里啪啦指责了起来。

小宇眼角噙着泪,小声嘟囔着说:“反正我什么也做不好”。

说实话,小宇说的这句话像根刺,扎在了我心里,回去的路上反复想起,内心五味杂陈。

其实,在不少家长眼里,孩子出现这类情况,都会被打上“没出息、矫情”等标签。

可事实上呢,这往往是孩子内心崩塌的裂缝。

正如心理学教授戈特曼说的那样:

孩子的每句话,都是加密的求救信号。

尤其是当孩子频繁说出下面4句话的时候,作为家长就该注意了。

也许在这些话背后,孩子举起的可能是一块写着“帮帮我”的隐形牌子,大家可千万别不以为意。



01.第一句话:“我什么也做不好”

邻居家的女儿有次数学考了78分,回家后妈妈想看一下试卷。

结果孩子突然一下子失控,从书包里掏出试卷,接着就揉成了一团,不断的哭喊说:“我就是个笨蛋,什么也做不好”。

后来她妈妈才慢慢发现,孩子但凡遇到一些困难,都会习惯性的重复这句话。

其实,当孩子把这句话挂嘴边,我们就该注意了,因为他可能陷入到了“习得性无助”的困境里。

在心理学上,“习得性无助”指的是孩子接连遭受挫折,而且尽管已经努力了,却也无法改变结果,从而产生的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

就比如说,孩子从被批评写字丑、做题慢,久而久之,哪怕自己在努力更改,却仍然遭受这样的评价,就会让孩子大脑形成“努力=徒劳”的反射,从而在心里慢慢放弃自己。

那么对于家长而言,如果遇到这种状况,一定要注意孩子的情绪,及时给孩子提供正向帮助。

比如,可以用描述事实,来强调孩子的努力,给予认可和肯定。

再比如,拆分一些任务,从最简单的做起,让孩子体验“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此外,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要强调进步,而不是结果,这样让孩子对自己重新建立信心。



02.第二句话:“都是我的错”

在不少家长眼里,孩子敢于“认错”,是一种积极的现象。

毕竟,这种表达背后诠释的可能是懂事、乖巧、顺从于父母的掌控。

可实际上呢,美国心理学家恩格尔在研究中发现:

孩子的潜意识里,希望一切都能够掌控,一旦孩子遭受挫折和伤害,却无法自保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羞耻感,而往往这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通过“认错”来减少外部事务对自己的伤害,或者试图维持一种稳定。

就像我表姐离婚那年,7岁的外甥女突然变得胆小唯诺了许多。

只要表姐看起来心情不好,孩子就出奇的害怕,甚至会把“都是我不好,是我的错”这种话挂在嘴边,就连弟弟不小心摔倒,她也会抢着认错。

看起来,孩子好像是因为离婚这个事,一瞬间长大了。

事实上呢,孩子是通过包揽责任来保护自己的同时,维系家庭的稳定。

但大家得明白,这种行为,会慢慢透支孩子的心理能量。

所以,孩子一旦说出这句话,家长就要采取一些正面的应对方式,帮助孩子更好的度过这个心理危险期。

比如,要明确责任归属,让孩子减少心理压力。

再比如,用身体语言安抚孩子,告诉她:“你已经很好很好了”。

通过这些,让孩子重塑强大的内心,使其能量满满。



03.第三句话:“随便,反正都一样”

孩子为什么会说这句话呢?

说直白点,是因为孩子的意见和想法,从未被家长看到和认可。

就比如原先有个心理咨询师朋友就谈到一个案例。

他说有一个男孩,在家里经常会说“随便”,结果后来检出了轻度抑郁。

后来才知道,孩子每次认真的提需求,总会被驳回。

就比如想去动物园,却被爸爸妈妈以“学习最重要”而拒绝。

久而久之,孩子就主动关闭了需求通道,甚至会变得越来越绝望。

在心理学上,如果孩子反复经历表达需求,然后遭到拒绝或被忽视的循环,就会发展出情感冷漠,来充当自己的保护罩。

就像是被切断电源的电脑,最终会停止发送连接请求。

到最后,家长走不进孩子的内心,亲子关系渐渐疏离。而孩子自己,也将陷入怯懦自卑,缺乏主见和决策力的沼泽之中。

所以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做到三点。

其一,提供有限选择,让孩子表达想法。

其二,尊重微小的决定,比如孩子的穿衣打扮,让他们有自主决定权。

其三,及时反馈和回应,就比如答应孩子的事情,还是要办到。

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养育影响,让孩子重新散发光彩。



04.第四句话:“不关你的事”

原来有位同事,就跟我们吐槽说,自从孩子进入青春期,家长但凡说点什么,就会立刻被回怼说“不关你的事”。

这是叛逆吗?可能真不是。

有的孩子之所以频繁说这句话,是因为当他有情感需求时,父母从未顾及和尊重。

就比如现在有的家长,一味的关注孩子的成绩和分数,但对此外的任何事情,都表现的云淡风轻。

那么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父母失望,用这种“反向”的表达,来宣泄内心的不满。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步入青春期的孩子,会通过这句话,来告诉家长:“我需要空间和自由,你越界了”。

这种家长大多都习惯于大包大揽、事无巨细的给孩子做一切。

看起来是负责任,但对孩子而言,也会带来巨大的束缚和压力,从而他们会用这种表达,来保护自尊,设置界限。

针对这种情况,家长能做的就是“及时退出”,在尊重孩子个人意愿的情况下,给予他们有力的帮助。



儿童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过一句话:

孩子需要一双既能承接泪水,又能托起笑容的手。

那些扎人的话语里,可能藏着孩子未能说出口的“请帮帮我”的求助信号。

所以,等到孩子下次再说出这些话时,不妨蹲下来平视他的眼睛,给予他应有的尊重和正视。

也许,光是“被理解、被看到”的这个瞬间,就足以融化孩子心底的冰层。

最后也想问问大家,你有没有听过孩子说这些话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