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潍坊寿光春风和煦,田间大棚里绿意盎然。这片土地上,一位被百姓口口相传、念念不忘的“百姓书记”虽已离世两年,但他的名字与精神仍如春风化雨,浸润着每一寸土地。他,就是原寿光县委书记、“改革先锋”王伯祥。他用一生诠释了“人民至上”的誓言,将寿光从贫困县蜕变为“中国蔬菜之乡”和经济强县,更在百姓心中筑起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被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为“新时期县委书记的榜样”。
行走在寿光,经常看到王伯祥领着栽种的白杨树。寿光百姓常说,“看着杨树排成行,想起当年王伯祥”。寿光洛城街道张家尧河村59岁的张玉洪种的黄瓜、番茄大棚就紧邻路边的大杨树。“寿北开发的时候,我跟着老书记推小车,住窝棚。现在我种着两个占地4亩的大棚,年毛收入20万。”张玉洪说。
最初推广大棚需要解决技术难题,王伯祥从辽宁瓦房店引进蔬菜技术人才韩永山。为留住这个人才,他给韩永山配备一辆崭新吉普车、挂寿光1号车牌,重奖8万元和一套县城最好的住房,全家四口从东北迁到寿光,全部“农转非”。
这个决定在当时引发了巨大争议,上级派来调查组。面对质疑,王伯祥说:“留下一个韩永山,就是留下了一把金钥匙,种下了一棵摇钱树。”
韩永山没有辜负这份信任。他研发的冬暖式大棚技术,从最初的17个试验棚一年后发展到全县5868个。韩永山乘坐的那辆吉普车至今陈列在寿光蔬菜博物馆内,被寿光人所津津乐道。
现在寿光拥有蔬菜大棚15.7万个,年种植面积60万亩,年产量450万吨,年交易量突破900万吨。寿光有8000多名农民技术员常年在外地指导蔬菜种植,全国所建大棚一半以上有“寿光元素”。
当寿光南部种植大棚的百姓富起来,寿光北部120万亩盐碱地上的20万人生活依然艰辛。“春冬白茫茫,夏天水汪汪。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这是当时盐碱地的写照。王伯祥和同事们,几经调查、研究、座谈,决定开展寿北开发。他坚信,只要因地制宜,把盐碱滩都搞成高标准的台田、盐田、养虾池,老百姓就能吃上饭。
1987年10月,王伯祥作为总指挥,带着20万干部群众浩浩荡荡开进寿北,连着五年修路筑坝,修沟渠,建了11万亩高标准台田,5万亩养虾池。曾经的“不毛之地”变为“粮仓银山”,寿北百姓人均增收超8000元。如今,寿光北部沿海成为全国最大的海盐生产基地,也是我国最大的“盐业化工基地”。
寿光人爱逛全福元。全福元商业集团已连续20年列全国县级同行前列,拥有万平米以上门店26家,今年正冲击百亿元销售额大关。而在1989年,全福元的前身寿光百货大楼年销售额仅有280万元。
“正是王伯祥书记打破用人制度,大胆启用新人,解放思想,带着我们大刀阔斧地改革,才有了我们的今天。”山东全福元商业集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崔胜强对记者说。
当时寿光百货大楼发展面临困境,为了扭转局面,王伯祥启用新人,让年轻的副经理舒安成为企业经理。舒安带领员工加大内部改革步伐,激发职工干劲。不到一年时间,1990年底百货大楼营业额达到1800万元,实现利税83万元。
“王伯祥重视企业家队伍的培育,大胆进行人事改革。40多名企业经营人才当年就被选拔出来,有贡献评议好的受到重奖,企业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各职能部门一律给企业开绿灯,有求必应,那时就形成了争上项目、办好企业的局面。”寿光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赵守祥说。
王伯祥在寿光任职期间,企业数量从303家发展到4854家,至1991年,工业总产值翻三番,利税增长近十倍,寿光跻身全国百强县。他常说:“错失机遇就是罪人!干大事就得吃大苦,一把手必须靠上去!”
3月19日,王伯祥事迹陈列展在潍坊市党史教育馆开展,400余件史料见证其廉洁奉公的一生,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革新图强。殊荣和追忆的背后是百姓对他不改的尊称——“百姓书记”。正如王伯祥所说:“共产党的官是百姓的官,就得时刻想着百姓。”
(大众新闻记者 王佳声 石如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