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中关村论坛京津冀协同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平行论坛在北京举办。本次论坛以“协同创新,共育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组织开展协同创新成果与需求发布、国际合作机制启动、创新发展推介和研讨分享、重点项目签约等多项内容。
论坛汇聚京津冀产学研用创新资源,通过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的交流、合作与成果转化,推动京津冀创新共同体建设,助力京津冀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北京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市协同办副主任、京津冀联合办常务副主任刘伯正在致辞中介绍,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取得新成效。北京输出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15年的111.5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834.7亿元,年均增长幅度超过25%。产业协作从承接转移到链群共生及三地共建六条产业链五个产业集群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
论坛上,数字人主播发布了京津冀三地协同创新成果与需求清单。协同创新成果方面,中关村发展集团持续深化“创新生态集成服务商”的战略定位,发布《中关村京津冀集成服务体系》和《数智引擎·京津冀典型园区洞察平台》,并启动“共建中关村京津冀集成服务平台”,提升面向津冀科技园园区和科技企业的平台服务能力,推动“类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的打造,共育京津冀新质生产力。
成果转化供需对接方面,本次论坛发布“2025年度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项目指南”,结合京津冀“六链五群”产业布局,聚焦合成生物制造、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高端仪器设备和工业母机三大重点领域,围绕三条产业链中基础科学问题、前沿技术问题,设立24条指南方向,引导京津冀地区的基础研究团队开展联合研究,打造京津冀地区发展的“创新源”。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首次发布“合成生物制造”一级学科代码及26个二级学科代码,引导基础研究团队从生物信息数据挖掘系统建模方法,到基因编辑、底盘细胞、生物与非生物杂合系统开展研究,实现基础研究体系化布局。
场景方面,天津市发布37项“人工智能+制造”典型应用场景,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为京津冀共建应用场景提供案例示范。河北省遴选八个重点产业创新应用场景发布百项需求清单,涵盖现代化钢铁、绿色化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产、数字产业等八大重点领域。
扩大高水平开放,推动京津冀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论坛现场,还有15个协同创新项目签约,包括科技园区企业入驻、重点产业项目合作、商协会组织合作等三大类型,覆盖生物医药、机器人、AI大模型、数字文旅等重点领域。
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向未来,京津冀三地将持续加强创新引领,深化成果转化,全面加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携手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区、示范区。
编辑/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