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每个人都能被看见

历史就有了细节和温度

当我去年在墨尔本维州国立图书馆看到一户华人移民家庭的百年影像展时,就有一个整理、标注中国普通家庭相册的梦想。

当广州华商学院邀请家传编辑部合作国际中文教育南方联盟家风家传研究基地时,我心动了。


前天,首届家风展暨数字人文教育与家风文化传承研讨会开幕时,我们的努力也被看见。

展览图片是从1200多套家庭图片和1000多套宗祠资料中精选出来的,此外还择优编印了《岭南千村一千祠(上下)》《岭南·家春秋(上下)》四部作品,观者惊艳。


这可能是全国最大规模的家庭图片展了吧。


这张奶奶带着孙子参展,他们观看自己讲述家风视频的照片,登上了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新华社等媒体,一夜为天下知。

去年暑假,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组织2022级学生社会实践,这次内容不是外求,而是「内观」:采访自己的祖辈,数字化和标注家庭图片。

暨南大学原校长、广州华商学院校长胡军说,人生有哲学三问,曰我是谁、我从哪是来、要往哪里去,这个作业让学生认真地思考和认识自己,并成功地让学生与家人建立了深度沟通,达成代际和解。

因为最终要通过历届学生的努力,建设家风文化数据库,为民众留下可传世的记忆,他还说,没想到文学院这个「最古老」的学院,竟然走在了数字化发展的最前列。

吴秋坚作为家长代表到会发言,说他没读过大学,没想到活到81岁,还有机会到大学的研讨会上来发言。


我觉得他应该获得全场最佳,因为他的感情最真挚。据说他为了这次发言,苦练普通话,虽然只有头尾比较标准,但我仍然听懂了。


吴桐同学来自一个特别有爱的家庭,她妈妈从胡校长手里领入展证明时,她爸爸全程跟拍,令人羡慕。

有个展区是一户流落到市场上的外交官家庭影集,类似于《》它警示人们,如果不加标注和整理,老人去世不超过三年,所有影像记录的价值归零。


胡军校长很感动,说最好能让全校学生都参与到项目中,一方面认识自己,另一方面在项目中学会工作技能,将教书与育人深度结合起来。

广东省重点研究基地环南海国家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聘请家传编辑部联合创始人韩馨儿为研究员,准备将这套教学和工作模式推广到海外,打通中华家风文化跨国传承的通道, 同时为海外华人提供家传写作服务。

这个展览持续一个星期,欢迎广州的朋友到场参观。

我写了300多部家传,发现读书人、绅士、企业家、地主出身居多;个别平民家庭出身的,则通过读书、从军等方式,逆天改命。

家史即国史,现代国家鼓励学生先讲家史、次学国史,汲取智慧、经验、教训,节节攀升。

死亡不是人生的终点,遗忘才是。每个人都是生命和文明积累的二传手,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

讲述我们的故事、写作家传,是人类延续文明和创造意义的基本方式。长按下面微信二维码,识别加我好友,一起抢救和传承家庭记忆:


家传系列,请点击关注我

◆ 推荐阅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