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自之
王蓉这个名字你可能不熟,但《我不是黄蓉》这首歌你一定听过。当年这首歌火遍大街小巷,彩铃下载量爆表。
可谁能想到,唱这首歌的王蓉后来被传"精神有问题",还被拍到在小县城的饭桌上卖唱。
最近她上了《浪姐6》,结果第一轮就被淘汰了。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王蓉的起点并不低。出身文艺家庭的她,从小展露音乐天赋,大学考入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专业成绩甚至力压同班的李湘。
校园歌手比赛上,她凭借原创歌曲《距离》夺冠,被媒体称为"女版周杰伦"。
2004年,一首《我不是黄蓉》让她一夜爆红。
这首歌成为彩铃时代的现象级神曲,下载量长期霸榜,王蓉也顺势推出《爸爸妈妈》《哎呀》《水煮鱼》等热门歌曲,奠定了"电音舞娘"的地位。
然而,争议也随之而来。她创作的《芙蓉姐夫》因歌词直白嘲讽网络红人"芙蓉姐姐",被批"低俗""恶毒",尽管她解释"只是娱乐",但公众形象已受损。
更关键的是,王蓉的音乐风格逐渐被市场定型为"口水歌",尽管制作精良(甚至后期混音由美国顶级录音师完成),但难以获得主流音乐奖项的认可。
更糟的是,她的脸变得越来越不像本人,有次过安检都被拦下,因为护照照片和真人差太多。这些变化不仅没帮她翻身,反而让更多人觉得"这歌手走偏了"。
她的跌落,本质上是娱乐圈"快消品"逻辑的牺牲品:当市场需要新鲜感时,她被捧上神坛;当观众审美疲劳时,她又迅速被遗忘。而急于迎合整容、性感风等潮流的转型,反而加速了她的过气。
2016年,王蓉在综艺节目中的一次"泼水事件"彻底将她推向舆论深渊。游戏中,她失手将水杯砸向主持人,对方额头流血,她却笑着说:"我的洪荒之力这么大吗?"
节目组后来澄清这是剧本安排(杯子是塑料的,血是道具),但网友早已认定她"精神失常"。
更糟糕的是,有人扒出她曾在精神病院就诊的照片(实则是因失眠就医),"王蓉疯了"的标签再也撕不掉。
此后,她的资源急剧下滑。2020年,网友拍到她在小县城商演,穿着廉价演出服,站在摆满剩饭的餐桌上卖唱,配文嘲讽:"一线明星沦落至此。"
尽管粉丝解释"商演收入不低",但照片依然引发唏嘘。同年,她签约网红公司,被贴上"过气艺人转行网红"的标签。
讽刺的是,她的经典作品从未真正消失——《爸爸妈妈》仍是KTV热门点唱,《小鸡小鸡》甚至在海外走红,登上《时代》杂志。但在国内,公众只记得她的争议,而非作品。
今年王蓉上了《浪姐6》,本来是个翻身的好机会。初舞台她表演《我不是黄蓉+哎呀》,唱跳稳居前列,连方文山都称赞她是"标准唱跳天后"。可第一轮就被淘汰了,原因很现实:
一是队友拖后腿:同组的陈德容老是忘词,整组分数垫底;二是没流量:年轻选手的投票页面排前面,她的头像得翻好几页才能找到。三是镜头操控:她的初舞台被大幅剪辑,个人故事线几乎为零,节目组更聚焦争议话题选手。
淘汰后,她的《爸爸妈妈》在抖音突然又火了,播放量破亿,央视还专门发视频夸她。这说明啥?实力她一直有,只是现在的娱乐圈,光有实力不够,还得有流量。
王蓉的故事就像个"娱乐圈生存指南":红的时候,谁都想蹭你;过气了,谁都能踩你;想翻红?得看节目组和观众买不买账。
但话说回来,这么多年过去,她的歌还有人听,这已经比很多"红极一时"的明星强了。毕竟在娱乐圈,能留下作品的才是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