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就在欧洲或许仍对特朗普回归美国政坛抱有一丝“隔岸观火”的侥幸心理时,一封由美国驻巴黎大使馆发出的信打破了这种幻想。3月29日,据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透露,特朗普政府已致函持有美国政府合同的法国公司,要求其遵守一项禁止“多元化、公平与包容”(DEI)项目的行政令。这不仅是对企业内部政策的干预,更是一场赤裸裸的意识形态输出。而这一次的对象,是它昔日的盟友法国。
信件中还附带一份名为“关于遵守相关联邦反歧视法的证明”的调查问卷,要求公司确认自身是否符合这一行政令。这一做法瞬间在欧洲引发震荡,法国媒体《回声报》率先曝光事件,法国财政部高层随后迅速表态称,“这反映了美国新政府的价值观,与法国的价值观不同”,并表示将就此事与美方交涉。外交辞令背后,显然是一次深层次的政治摩擦——美国不仅试图重塑自身社会结构,更试图将这一重塑施加给全球合作伙伴。
DEI政策本是欧美企业推动社会公平的一种制度化尝试,特别是在近年来“黑命贵”运动、LGBTQ+平权浪潮、移民问题频发的大背景下,这类项目已成为跨国公司展现社会责任与现代治理能力的重要标签。但在特朗普眼中,这一切不过是“左翼意识形态”的病毒,是对“传统美国价值观”的侵蚀。因此,从他第一任期开始,清除DEI便已成为他文化战中的重要棋子。如今,这种“文化净化”不仅卷土重来,更直接跨越大西洋,将炮口对准欧洲企业。
这不仅是一场行政命令的技术执行,而是一次价值观的武力投射。美国历来以“自由”之名行“控制”之实,从美元霸权到武器输出,从网络监听到贸易制裁,如今终于将触角伸进他国企业的内务系统。你只要跟美国做生意,就得接受它的政治过滤。你要拿美国政府的合同,就必须放弃你企业内部的“包容”与“多元”。在特朗普政府眼中,所谓“合作伙伴”必须是彻底驯服的工具,而非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实体。
这场风波的关键并不在于一份行政令本身,而在于它所传递出的政治信号。特朗普正试图向全球宣布:美国将不再是所谓“自由世界的灯塔”,而是一个以意识形态划线、按自身喜好重构全球关系的帝国体制。这意味着跨国企业将面临更加严苛的意识形态审查,更复杂的合规压力,也更少的政治空间。这也标志着,美国霸权正在从军事与金融向“文化与雇佣体系”全面延伸。
而欧洲的愤怒,实则夹杂着一份难堪。多年来,欧洲在外交与文化上对美国的屈从几乎是制度化的。从伊拉克战争到华为禁令,从对俄制裁到北溪炸管,欧洲一次次跟随美国意志行事,却从未获得真正的战略独立。如今,美国连企业的内部多元文化都要插手,欧洲才终于意识到,“跨大西洋联盟”早已变质。不是朋友,而是主仆。不是伙伴,而是附庸。
而在人工智能、芯片、绿色能源等领域,美国政府也通过出口管制、投资限制等手段不断强化自身的制度输出逻辑。它要的不仅是市场份额,更是价值观的征服权。当企业成为地缘政治的战场,当政策变成审判他国文化的工具,所谓“自由贸易”也不过是一场幻觉。
法国政府虽表示将“提醒”美国,但显然这远远不够。在一场正在成型的全球意识形态对抗格局中,欧洲如果还停留在外交辞令与利益交换的层面,终将失去最后的战略尊严。应对这类“行政渗透”,欧洲需要的是独立的法律体系、统一的外交立场、强硬的反制工具。而不是一遍遍对“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寄予幻想,然后一次次在现实中自取其辱。
特朗普政府的做法,也许在美国内部还能激起某些保守主义者的欢呼,但对全球而言,它正开启的是一个更封闭、更专横的美国,一个对外输出极端价值观、对内制造撕裂与对抗的帝国主义2.0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