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1.突击炮的8×8装甲车最大公路速度可达100千米/小时,水上最大速度8千米/小时,最大行程为1 000千米,底盘加装附加装甲,可抵御12.7毫米机枪和炮弹破片,车体低矮外形降低被命中概率。采用双人105毫米炮塔,取消8×8装甲车原有的串联双座式驾驶舱,只保留位于楔形车首之后的车顶前部左侧驾驶舱。炮塔内车长在右、炮长在左。105毫米坦克炮在炮管中部装有抽烟装置,炮口装有五室圆柱形制退器。火炮采用人工装弹,因此,车体内还有1名装填手。该炮射速6发/分,备弹30发,除了可发射国产以及北约制式105毫米弹药(包括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杀爆弹等)之外,还可发射105毫米炮射反坦克导弹(射程5 000米),从而具备远距离精确打击能力。火控系统为稳像式,对于静止和运动目标都有很高的首发命中率。辅助武器为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安装在炮塔右侧车长舱口前)和1挺安装在主炮右侧的7.62毫米机枪;
开源情报来源显示,截至2024年7月,卢旺达国防军装备的12-15辆中国制ST1型轮式突击炮(基于WZ551底盘,配备105毫米线膛炮)在实战中的具体战绩细节较少公开,但是,它们在刚果(金)的内战中属于王者般的存在!
在刚果(金)北基伍省冲突中,ST1突击炮随卢旺达陆军机械化部队跨境介入,支援M23叛乱武装对抗刚果(金)政府军及联刚稳定团(MONUSCO)。ST1的轮式底盘(6×6驱动)和较轻重量(约18吨)使其在刚果(金)东部丛林、山地和泥泞道路中展现出比传统履带坦克更高的机动性。
2019年,卢旺达还通过捷克或乌克兰购买了30-40辆(包括T-72B1和T-72M1型号),经翻新后投入使用:它们在刚果金投入的战斗比较稀少,由于俄制坦克对于热带雨林地区机动比较困难,ST-1突击炮占据主力位置;
ST-1突击炮在战斗中为步兵提供直射火力,摧毁敌方掩体、轻型车辆和防御工事;它利用公路机动优势(时速80公里以上)实施迂回包抄或快速撤离,应对游击战术。此外,ST1的现代化外形和105毫米主炮对缺乏重武器的当地武装形成心理压制效应;它们可通过C-130级别运输机快速部署至冲突热点,增强卢旺达的区域干预能力。
ST1与俄制T-72坦克、BTR-80装甲车混编,形成“轻重结合”的火力梯队,弥补了T-72在复杂地形中的机动短板;相较于维护昂贵的T-72,ST1的运营成本更低,适合卢旺达长期跨境部署的预算约束。
不过,战术局限性比较严重:面对反坦克导弹(如可能的TB2无人机发射“智能微弹”)或重型火箭筒(RPG-29),ST1的装甲难以有效防护。它缺乏先进光电对抗系统,易遭敌方无人机侦察定位。最糟糕的是,卢旺达本土缺乏105毫米炮弹生产线,需依赖中国或第三方国家补给,长期作战可能受掣肘;
根据媒体和来源情报显示,目前尚无明确影像或报告证实ST1在实战中被击毁。2023年12月,刚果(金)军方宣称用土耳其TB2无人机摧毁“卢旺达突击炮”,但画面中目标模糊,无法确认是否为ST1。但是,刚果(金)2024年接收土耳其TB2无人机,可能对ST1构成直接威胁。此外,刚果(金)当地武装使用IED和RPG-7伏击车队,ST1若脱离步兵掩护易遭近距离打击。卢旺达陆军受过精良训练,战术灵活性、严格的战场纪律、娴熟的机械化部队作战技能可以弥补缺陷—至少,十几万刚果金政府军在亲美贪腐政府领导下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非洲防务专家认为ST1是卢旺达“低成本干预战略”的关键装备,平衡了火力、机动性和政治风险(因其非传统大国制造,避免直接激化与西方矛盾)。中国通过装备出口深化与卢旺达的军事合作,ST1的实战表现可能影响其他非洲国家对同类装备的采购意向。(中国不主张将它们用于干涉战争,可能会降低ST-1的出勤率)
虽然投入数量不多,可是,ST1突击炮在卢旺达的跨境行动中展现了适应性优势,尤其在复杂地形下的快速反应和火力支援方面表现出色。战绩聊聊可能受限于:
1. 卢旺达严格的信息管控,导致具体战果难以独立核实;
2. 冲突的非对称性(敌方缺乏重武器),尚未经历高强度对抗检验;
3. 战略上更侧重威慑而非大规模歼灭。
尝到甜头的卢旺达可能在未来采购更多的ST1,它会依据战斗数据考量改进:提高在雨季泥泞地形中维持机动可靠性;刚果(金)政府军获得更先进反装甲武器后,ST1的生存率如何提升(加装装甲、反无人机系统、主动防御系统等)。关键在于,卢旺达应该考虑战争不是目的,建立和平发展的安全环境才是国家之福。
(信息来源开源情报和海外媒体,具体细节通常因涉及军事敏感信息而未被完全公开,以官宣为准。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