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焦搏文
“旱年还能保证粮食稳产,靠啥?”“农艺搭农机!”
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长治市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旱地占80%以上,农业生产依赖自然降水,正所谓“有收无收在于水”。
靳水泉是长治市屯留区王公庄村的种粮大户,自己种了一千多亩地,还托管了周边农户的四五千亩地。去年,他成了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用新技术配套新农机播种玉米两千多亩。
“去年6、7月份的时候天旱,同时段下播的玉米,差距一下子就体现出来了。”靳水泉说,“普通播种机种下的玉米叶片好多都打了卷儿,但用新农机播种的玉米,叶子还是平展展的,种地还是得懂技术!”
果然,秋收时,靳水泉的玉米亩产比其他地块足足多了一两百斤。
临近玉米播种期,长治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的一场“一免五增”艺机一体化技术田间培训会就开在靳水泉家的地头。
长治市上党区元生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手张志丹起了个大早,带着两个农户直奔培训现场,“去年玉米稳产,新技术起了大用,我们也去取取经。”
“这款旋播一体机开沟深度19厘米,覆土3厘米,把种子种到沟里去,充分利用下层土壤水分,这是玉米抗旱的秘诀所在。”上午九点,山西农业大学山西有机旱作农业研究院副研究员许晶在地头手把手指导农户了解新技术。
“突突突……”说话间,玉米播种机进入田间示范,机器驶过,4条种沟整整齐齐,许晶领着种植户蹲下凑近看,“播种深度、施肥量、株距的精准调控……”现场一问一答,气氛热烈。
新农机现场示范。人民网记者 焦搏文摄
“新农机与有机旱作技术配套可以起到‘一免五增’的效果,即‘免耕、增墒、增养、增绿、增密、增重’,省了播前旋耕整地环节,每亩节约30元不说,出苗率还实打实的高。”许晶说。
“我们也想试试!”培训结束,张志丹特意留下许晶的手机号,“有时间请老师到我们那也指导指导,用上新技术,争取收成更好。”
今年,靳水泉也准备继续扩大“一免五增”播种面积,预计覆盖四千亩。
农户和许晶(右)在地头交流。人民网记者 焦搏文摄
培训结束,许晶告诉记者,研发团队今年还进一步优化了设计,针对山坡地,定制出轻量化、紧凑型的“迷你版”播种机,今年春耕期间计划在吕梁山一带开展田间试验。
2024年,长治市粮食总产量达到25.17亿斤,实现了旱年夺丰收。长治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科长牛庆波表示,“将继续开展有机旱作集成技术示范行动,今年推广一免五增、膜侧播种、深松密植等技术40万亩以上,为全年粮食增产丰收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