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财讯3月30日电,证券时报记者从部分股份行、国有大行地方分行人士获悉:多家银行接到总行通知称,4月起信用消费贷产品年化利率或上调至不低于3%。
有股份行华东某分行个贷部人员向已获得3%利率以下贷款的客户提示,“未提款客户请于周一(3月31日)之前提款”。
另有华南地区国有大行个贷工作人员发布内部通知称“及时通知各自客户测额或者提款工作”。
今年以来,消费贷市场掀起新一轮“价格战”,众多银行为抢占市场份额纷纷推出利率3%以下消费贷产品,多家机构产品利率一再下调,个别银行产品利率低至2.4%,低于央行3月公布的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10—70个基点(BP)。
有业内专家提示,银行应考虑客户还款能力,不宜在利率上过度内卷。
在促消费、扩内需的政策背景下,银行正通过降低利率、提高额度等方式加码消费金融业务。目前,部分银行推出的消费贷利率已低至2.5%,与当前平均3.3%的房贷利率形成显著利差。
值得关注的是,这一利差也引发市场对套利行为的担忧——部分投资者通过消费贷置换房贷,或违规将资金挪用于房地产市场。多位专家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尽管套利空间理论上存在,但实际操作中面临多重限制,消费者与银行均需严守合规底线。
消费贷与房贷利率“倒挂”
今年以来,消费贷利率持续走低。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监测的数据显示,2025年2月,全国性银行线上消费贷平均最低可执行利率为2.91%,环比下降7BP,同比下降28BP。目前大部分银行的消费贷利率都已经低于3%,个别银行的消费贷利率甚至下探至2.5%左右。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当前,受存款利率降低等因素影响,银行资金成本有所下降,降低个人消费贷款利率具有一定基础。同时,部分银行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希望通过较低利率吸引更多客户,这是一种“薄利多销”的促销行为。
相比之下,当前首套房贷平均利率约为3.3%,二套房利率则普遍在3.8%以上。两者之间的利差,使得“消费贷置换房贷”的操作看似有利可图。
面对消费贷与房贷存在显著利差,博通分析金融行业资深研究员王蓬博告诉记者:“从理论上讲,存在一定的套利空间,但实际操作中面临诸多限制。因为消费贷资金明确禁止流入楼市,一旦被查出用于还房贷,银行可能会要求提前全额偿还贷款,而且消费贷期限较短,而房贷期限较长。”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指出,今年这种现象已大幅减少,原因在于房贷利率近几年持续下降,相关套利空间被压缩,市场上类似操作的消息也明显减少。“从风险角度看,两类贷款均有严格的资金流向监管规则。消费贷若违规与房贷捆绑使用,本身就违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规定,本质上属于虚假贷款或骗贷行为,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董希淼亦指出,部分银行推出超低利率的消费贷款,通常针对优质客户群体,对客户职业、收入等有较高要求,因此不具有普遍性,风险总体可控。
银行需加强贷款用途管控
“个人消费贷款利率过低,可能产生一些负面作用。”董希淼分析,一是可能让消费者产生“利率幻觉”,不顾个人实际盲目申请,从而加重个人债务负担;二是消费贷款可能被套用、挪用,从而导致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理财市场。对消费者而言,申请消费贷款要到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正规金融机构办理,切不可因为利率较低就随意申请,申请消费贷款要基于个人和家庭的消费需求,应量力而行、合理适度,将个人债务负担控制在合理水平之内。日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银行应摒弃规模情结和速度情结,不追求简单的规模增长和市场份额,而应将贷款利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增强商业可持续性。
严跃进提示道,部分贷款机构在推销消费贷时存在诱导倾向。他们虽不直接鼓励资金挪用,但会以“低息”“弱化用途监管”等话术暗示操作可能性。这种盲目推销间接助长了消费贷违规流入楼市的现象。“对投资者或购房者而言,需清醒认识到没有免费的午餐。消费贷表面利率虽低,但实际可能叠加手续费、期限错配等隐性成本,综合计算后性价比未必优于房贷,甚至可能因违规使用导致信用污点。一旦被查出资金违规流向房地产,后续申请房贷时将面临更严格审查,最终得不偿失。”
消费贷利率下降,额度提高,银行如何加强贷款用途管控?王蓬博认为,银行可以利用大数据和金融科技手段,对贷款资金流向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阻止资金违规挪用行为,也可以加强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编辑:朱紫云 审核:何莎莎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