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年轻的阿迈德》剧照 图源网络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仇恨教育的可怕
文/潘成祥
年轻时,我听过这么个离奇荒诞的故事。
有个人要用斧子,可是他自己家里却没有,于是,他打算向邻居借斧子,可是又担心邻居不肯借给他。在前往邻居家的路上他就想:“如果他说自己正在用怎么办?“要是他说找不到怎么办?”“如果他不肯借给我怎么办?”
这个人越想越多:“邻里之间应该和睦相处相互帮助,谁还不找谁借东西?”“假如他向我借东西,我一定会很高兴地借给他。”“这个人真是太小气了!哼!”
这个人越想越生气,等到敲开邻居的门后,他说的不是“请把斧子借给我用一下好吗?”而是张嘴说道:“呸!留着你的破斧子吧,有什么了不起的,我才不借呢!”说完,他就气呼呼地走掉了,留下邻居莫名其妙的表情。
我看到这个故事非常气愤,觉得这人性格多疑,心胸也太狭隘了吧。当时想不通这种人的性格是怎么养成的。随着年龄增长阅历丰富,我逐渐明白:狭隘多疑的性格都是从小被灌输太多仇恨导致的。反向理解就是从小缺乏善良心态和逻辑思维的引导。如果你的脑子里装满仇恨,你看到或想到的都从怨恨开始,人际关系必然紧张。如果你的脑子装满友善,你看到或想到都从微笑开始,人际关系自然轻松得多。仇恨是一种极端负面情绪,一旦形成仇恨思维,人的脑海里必然就有立场对立。殊不知,合作共赢才是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处世王道。仇恨教育实际上是引导我们从情绪和立场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而抛弃善良心态和逻辑理性,把我们都培养成多疑且狭隘的人。
那些狭隘多疑的人不仅有社交障碍,家庭成员之间也会内斗争吵,他们终生都生活在仇恨情绪里难以自拔。更可怕的是,有人无意中会把仇恨心态传递给下一代人。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年轻的阿迈德》剧照 图源网络
有人自己跟亲戚关系处不好,内心充满仇恨,他把对亲戚的怨恨反复讲给孩子听。年轻人嘛!三观和思维正在塑造过程中,你的仇恨情绪会严重影响孩子成年后的性格。你的孩子之所以变成那个借斧头的人,都是你一手造成的,一点都没冤枉你。你跟兄弟姐妹有矛盾,谁是谁非还不一定呢。那是你们这代人自己的事情,你们自己去解决自己去消化,不要给孩子的正常社交设置心理障碍。你只要教会孩子善良,教会孩子理性分析的方法,就够了。你给孩子灌输太多仇恨情绪,他以后还怎么跟身边人和睦相处呢?或许孩子跟亲戚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并能够从他们那里学习到更多本领呢。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了,社交面就广了,学习的对象就多了,何愁不进步呢?
推而广之。法律主体意识就是一人做事一人当。你爷爷把我爷爷打伤了,法院判了。你爷爷赔钱了,也道歉了。这事就翻篇了,我们俩照样做朋友,反复提这些事有意思吗?如果仇恨会使我强大,那我们绝不放弃仇恨。
我经常举例子:地球上有一百多个国家,你就把他想象成小区(或者村庄)有一百多户人家。这一百多户人家中有富裕的,有贫穷的,有懒惰的,有勤快的,有文明善良的,有粗俗恶毒的。如果你想进步,你该跟谁走得近一点?该离谁远一点呢?村里的二傻子都知道:我们要远离地痞流氓向能人学习。你跟一个富裕文明的人出去旅游,你会担心他占你便宜吗?你跟一个穷且狭隘的人出去旅游试试?
《年轻的阿迈德》剧照 图源网络
你想跟富裕文明的人或国家成为朋友,就要学会敞开心扉以善良待人。有人说,那你这是趋炎附势呀!错,这是趋利避害。趋利避害是人的自然本性,也是大国外交的基本原理。有个成语叫不卑不亢,或许你并没有真正理解。很多人都能够做到不卑,却很难做到不亢。我们的国际外交也要做到不卑不亢。面对富裕文明的人或国家,不能失去尊严点头哈腰,更不能无端攻击谩骂别人,否则你的态度就是太亢了。你这么干不是展示个性和风骨,而是耍流氓。你欧美国家富裕文明本事大,我们敞开心扉虚心向你们学习,但我们也决不会失去自己的尊严。这是大国外交的不卑不亢和合作共赢。
有些道理看似简单,你以为你知道,实际上你没有明确坚定的思想意识,往往实际行动就走偏了。所以我奉劝各位家长和教职人员,切莫往孩子的脑子里灌输任何仇恨负面情绪。如果有能力,尽量多灌输一些善良心态和逻辑思维,这才是教育最好的状态。
作者:潘成祥,安徽舒城人,毕业于苏州大学,专职律师。有习作刊发于《五月风》、《故事会》、《安庆晚报》等。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