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美媒27日援引美国战略司令部发言人的话报道称,多架B-2“幽灵”隐形轰炸机本周已从美国密苏里州基地飞抵位于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亚基地。该发言人强调,此次部署是五角大楼“威慑、侦测并在必要时挫败针对美国及其盟国战略攻击”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环球资讯广播《环球军事报道》主编魏东旭分析指出,美军在迪戈加西亚基地集结数量较多的B-2“幽灵”隐身轰炸机,显然是在对中东方向进行兵力集结,可能要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这不是演习。通常演习出动一架B-2轰炸机和其他兵力进行配合就足够了。集结大量B-2轰炸机显然是在酝酿大规模空袭行动。而如此大规模也不可能是针对胡塞武装,那么特朗普的目标已经很明显了,那就是伊朗。

与此同时,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的一番公开讲话引发了热议。他表示,“我个人认为,最好还是与美国进行对话”,但紧接着又强调,由于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反对,伊朗不会与美国谈判。这番话看似矛盾,实则意味深长,背后折射出伊朗国内复杂的政治博弈和内外压力。

在佩泽希齐扬上任以后,他就把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全面战争称之为侵略,这是非常重磅、震撼的表态,表明伊朗新政府重新定义了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全面战争的性质,这与西方国家对俄乌战争的定性、叙事一致。

不仅如此,佩泽希齐扬还在联合国大会上表示,为了尽快结束与西方的核僵局,解除对伊朗的经济制裁,伊朗已经做好了与“世界大国”合作的准备。

这个“世界大国”是谁?目前还只有美国担得起这个称号。佩泽希齐扬在纽约与海外伊朗人会面时,兴高采烈地表示:“我们与美利坚合众国没有任何分歧,我们已经正式宣布这一点。”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佩泽什基安的态度已经非常明显了。不仅如此,伊朗主动对美西方释放缓和关系的诚意,而且姿态放得很低。



佩泽什基安属于亲美改革派,伊朗的统治集团分为保守派、改革派、维和派、务实派、激进派。其中保守派和激进派都是主张对美抗争的,而改革派、维和派都是主张对美缓和关系的。务实派相对居中而且不容易划分,当前务实派已经和保守派融合。

而作为亲美改革派,佩泽什基安可以说得到了同为改革派的前任总统鲁哈尼以及哈塔米的强烈支持。

鲁哈尼和哈塔米在任期内一直积极推动和西方缓和关系,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伊朗核协议,没有错,伊朗现在重启的核谈判,之前在21世纪初的哈塔米时期就尝试过。

哈塔米时期,鲁哈尼是伊朗首席核谈判代表,与英、法、德三国就暂停铀浓缩活动达成协议,但却未能阻止被制裁,哈梅内伊的支持态度开始转变,专设“立场和红线”,内贾德政府上台后曾以“叛国罪”控诉鲁哈尼出卖国家利益。



到了鲁哈尼当选总统,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达成伊核问题全面协议,具体内容就是伊朗你可以拥有自己的核工业,但是不准搞核武器,所以伊朗不允许持有丰度5%以上的浓缩铀,被发现违规,就会被制裁。

根据协议,伊朗承诺限制其核计划,国际社会将解除对伊制裁,国际原子能机构负责对伊朗履行协议的情况进行督查。

当时中国就劝说过伊朗,让伊朗尽早做好再度受到美国强烈制裁的准备,当时中国就说过两国可以提前搞一波货币互换,从而增加美国再度制裁时伊朗经济的抵抗性。

但是伊朗方面兴味索然,最终美国撕毁了伊朗核协议,但是鲁哈尼仍然寄希望于欧盟的调停和斡旋,后来欧盟方面的斡旋口惠而实不至,美国的制裁变得更加全面且强硬,伊朗当时曾经要求欧盟继续购买其石油,然后用出口石油的资金从欧盟进口食品和药品,当时欧盟畏惧美国的报复,此事无果,伊朗气急败坏之下大骂欧盟“外交政策缺乏独立性”。



正如当初特朗普撕毁伊核协议一样,伊朗总统的软弱妥协并没有换来美国的善意。从历史维度观察,伊朗改革派的外交路线始终未能突破美国设定的框架。无论是哈塔米时期与欧洲达成的铀浓缩暂停协议,还是鲁哈尼政府签署的伊核全面协议,最终都因美国单方面毁约而沦为政治空文。特朗普2018年撕毁协议后,伊朗幻想欧盟斡旋的破灭、石油出口被全面绞杀的经济困境,已清晰验证了华盛顿对伊政策的本质:任何妥协姿态都会被解读为软弱,进而成为进一步施压的筹码。

当前地缘格局的演变更强化了美国压制伊朗的战略必要性。以色列在摧毁叙利亚防空体系后获得对伊朗本土的直接打击通道,这种军事优势需要华盛顿提供战略背书。美军隐形轰炸机进驻印度洋基地,实质是为以色列可能发动的空袭行动提供"战略保险",确保伊朗核设施遭受打击时压制其反击能力。特朗普与内塔尼亚胡政府的特殊同盟关系,决定了美国不可能在以色列安全关切与伊朗核问题之间保持中立。而伊朗在叙利亚战争中暴露的军事短板——革命卫队龟缩俄军基地避战、对真主党支援线遭切断——更被美以视为战略机遇窗口。

伊朗政权内部的政治分裂则为美国持续施压提供了炒作空间。佩泽希齐扬将俄乌战争定性为"侵略"的立场突变,本质上是对西方价值观的主动靠拢,但这种政治豪赌既未获得哈梅内伊认可,也未能改变欧盟在制裁问题上的骑墙态度。当改革派试图以意识形态让步换取解除制裁时,保守派控制的革命卫队正加速铀浓缩突破60%丰度,这种"软硬两手"的矛盾策略反而坐实了美国鹰派关于"伊朗不可信任"的指控。特朗普团队深谙这种权力结构的内在脆弱性,必将利用制裁杠杆加剧伊朗统治集团内耗,而非接受缺乏实质约束力的核协议。

更根本的冲突在于两国战略利益的不可调和。美国需要维持中东"离岸平衡"以掌控能源定价权,伊朗打造"什叶派之弧"的地缘抱负必然威胁石油美元体系。即便改革派愿意在核问题上让步,德黑兰对也门胡塞武装、黎巴嫩真主党的支持仍构成对地区盟友的安全挑战。特朗普政府已将遏制伊朗列为其中东战略支柱,这种政策惯性在军工复合体、亲以势力的共同推动下难以逆转。当前美军战略轰炸机的部署绝非孤立事件,而是系统性军事施压的环节之一,其终极目标是通过极限威慑迫使伊朗政权崩溃或彻底屈服——无论哪种结果,都注定特朗普不会放弃这个塑造其中东遗产的历史机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